美国《欧亚评论》网站11月10日文章,原题:中国2035年气候路线图为COP30设定方向世界多国领导人齐聚巴西贝伦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之际,关于全球气候问题的讨论再次站在十字路口。当前形势严峻,科学结论已十分明确,但政治意愿——至少在某些领域——依旧存在差异。在此背景下,中国近期作出的气候承诺及其不断发展的绿色经济备受瞩目,不仅在于其规模之大,更在于其战略之清晰。
今年9月,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中国还致力于增加森林蓄积量,并推动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这些并非空洞的目标,而是可量化、针对具体行业、时间安排与下一阶段全球气候行动相契合的目标。
美国则在气候问题上采取了不同做法。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政策问题,它还反映出在全球化、发展和责任承担方面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选择。中国将气候行动视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重塑国内经济的机遇。美国则将气候承诺视为对其能源行业及国家主权的限制,至少目前是如此。
这对COP30的影响是重大的。许多正处于气候变化前沿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寻求引领者与支持力量。中国扮演的角色愈发关键。中国推动降低绿色贸易的关税,并在太阳能、风能及电动汽车领域进行投资,这些举措已经帮助降低了全球相关成本。它们都是超越空谈、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国的做法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其注重系统性变革。它并非将气候政策视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将其融入到工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际贸易中。比如,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与共建国家携手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旨在推进亚洲、非洲及拉美等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项目。这并非表面文章,而是体现了一种认识,即气候行动必须是全球性的,以及具有包容性和经济可行性。
中国的经济发展逻辑是令人信服的。中国在光伏制造和电池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创造了规模经济效应,使其他国家也从中受益。凭借国内需求和政策激励,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已经成为全球领先者。这些产业不仅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创造了就业机会、刺激了投资,并为依赖于化石燃料提供了替代方案。
气候政策正逐渐成为软实力的一部分,是构建影响力、重塑规范的方式。中国的积极立场使其能够在强调互利共赢与共同责任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交往,并为“气候行动必然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观点提供了反叙事。
当COP30开始举行时,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中国是否已经做到位,而在于其他国家是否愿意跟上中国的行动速度、行动规模及决心。气候危机需要集体行动,而领导力至关重要。中国近期的宣示表明,它已准备好发挥领导作用——并非通过将自身模式强加给他人,而是通过展现当气候政策被视为战略优先事项时能带来怎样的可能性。
COP30的成功将不仅仅取决于作出承诺,还取决于承诺的可信度、资源的到位程度及跨越分歧合作的意愿。基于国内转型与国际合作的中国气候战略,提供了一个可供其他国家借鉴的框架。它并不完美,但务实、雄心勃勃,且影响力日益增强。
若想在贝伦举行的会议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世界需要的不仅仅是宣言,还需要更多的实际行动。现在,中国正提供这样的案例。(作者伊姆兰·哈立德,裴茗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