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哈密市司法局深入践行“转作风、提效能”工作要求,以构建多元、高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为抓手,将法治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最末梢,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哈密焕发出蓬勃生机。
11月8日,时值初冬,寒意渐起。哈密伊州区司法局陶家宫司法所内,暖意融融。专职人民调解员张建珠正与司法所副所长古扎努·吾买尔一起,仔细复盘着近期一宗已成功调解的土地纠纷案卷,准备进行回访。窗外的薄霜,映衬着窗内专注的神情。而他们的工作舞台,远不止于此——农家炕头、村委办公室、秋收后空旷的田间地头,都曾是他们化解矛盾、弥合分歧的一线“战场”。
2025年4月,伊州区大泉湾乡黄龙岗村村民李某在承包了牙吾龙村村民夏某的230亩土地后,因故需提前退还其中115亩,但双方在退款金额上各执一词,陷入僵局。这一潜在矛盾,在司法所开展的常态化排查中被敏锐捕捉。调解员主动介入,组织双方当面协商。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沟通、释理说法,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达成由夏某按约定价格退还李某16.1万元款项的协议,成功将可能升级的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这起发生在春耕时节的成功调解,其温暖的后续效应持续绵延。提及此事,李某的感激之情依旧溢于言表。而这也正是哈密基层调解工作追求的目标:案结、事了、人和。
达成调解协议并非终点,确保协议履行、实现案结事了才是根本。在伊州区司法局西河司法所,所长张小峰和人民调解员候志昌正指导一对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准备材料,拟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为调解结果再上一道“保险栓”。
伊州区司法局西河司法所所长张小峰告诉记者,他们主要采取“调解+普法”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在调解过程中,他们会针对纠纷焦点,“以案释法”,把法理讲清,让当事人在解决矛盾的同时学习法律。其次,他们会定期开展针对性的普法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并利用微信群等线上渠道,推送典型案例和法律知识,变“被动调解”为“主动预防”,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氛围。
穿梭于大街小巷,忙碌在调解一线,哈密市的人民调解员们以法律为准绳,以真情为纽带,默默耕耘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前沿,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点点微光,汇聚成炬。哈密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与促进法治科科长周丽波用一组数据,勾勒出全市调解工作的扎实图景。
哈密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与促进法治科科长周丽波介绍说,近年来,哈密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注重人民调解员能力素质提升、创新调解工作方式方法,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2025年,全市已培育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390人,受理人民调解案件3785件,成功调解3711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有力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
周丽波表示,立足新起点,哈密市司法局将持续推动大调解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下一步,他们将推动调解工作向多元化方向发现,建立完善部门联系机制,加强与其他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良好局面。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哈密市司法行政系统持续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能力、创新工作方法的不懈努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向规范化、专业化、法治化迈进。(李瀚麒 王一川)
下一篇:云南拟建立养护保证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