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范佳
在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有一条三尺巷道曾经引发两家纠纷,最终在东营区史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调解员“法理融合”的专业调解下,两家化干戈为玉帛,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三尺巷道起纷争 规划通街遇阻碍
2025年5月,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某村推进“通街建设”规划,要求村民生某某自行拆除其老房子占用巷道的部分,剩余地块按村庄规划为宅基地建设新房。这本是利村利民的好事,却引发了生某某与邻居李某某之间的激烈争执。
李某某以“生某某建好新房后将影响自家未来建房时的进出通行”为由,多次阻拦生某某拆旧施工。双方矛盾不断升级,生某某多次拨打110报警。村两委和镇派出所虽多次介入协调,但均未能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原来,双方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一条宽3米巷道变更后的使用权归属问题上。李某某认为新房建成后巷道应由两家共用,生某某则认为拆除旧房让出新规划巷道后,原来的老巷道应该归自己单独使用。
这条三尺宽的巷道,不仅关系到两家的实际利益,更牵动着两家人的邻里情谊。矛盾就像院墙上的裂缝一样蔓延,急需专业的调解来化解这场纷争。
钢尺丈量明界线 妙手调解破僵局
面对这一僵局,调委会指派经验丰富的专职调解员赵艳辉处理此案。调解员赵艳辉第一时间与村两委、镇派出所对接,调取前期出警记录和协调记录,详细了解“通街建设”规划要求、生某某拆旧建新的审批依据以及李某某的核心顾虑。
实地勘察是解决纠纷的关键。赵艳辉前往争议地块,对照村庄规划图纸,确认了生某某拆旧建新的范围、剩余宅基地边界及李某某房屋与争议地块的位置关系。为了避免当事人提出皮尺软尺不可靠这样的问题,调解员特意准备了钢尺进行丈量,并邀请双方当事人、村干部和邻居一起全程见证,确保过程公正透明。
鉴于当事人情绪激动,调解员采取“背靠背”方式分别与双方沟通。与生某某单独交谈时,调解员倾听其对“按规划建房却遭阻拦”的不满;与李某某沟通时,则安抚其对“通行权益无保障”的担忧,避免双方直接争执升级矛盾。
待双方情绪稳定后,调解员组织双方到村文化大院进行面对面调解。调解员结合村庄规划文件和宅基地政策,明确生某某拆旧建新符合集体规划,具有合法性;同时认可李某某对通行权益的担忧具有合理性,引导双方从“对立”转向“共同解决问题”。
各让一半化干戈 预留通道保和谐
在调解员耐心疏导下,双方逐渐从情绪对抗回归理性思考。调解员从邻里长期和谐、社会公德遵循、利益适度包容、长远发展共赢等角度,引导双方各退一步。最终,双方就巷道使用达成一致:3米宽的宅基地由两家各使用1.5米。这一结果既保障了生某某按集体规划拆旧建新的合法权益,又充分考虑李某某的合理诉求。
针对李某某的通行顾虑,调解员结合实地勘察结果提出具体方案:明确生某某建房时需在靠近李某某房屋一侧预留1.2米宽的永久通道,保障其未来建房及日常通行;生某某施工期间需临时平整另一侧临时通道,避免影响李某某正常出行。
双方对方案无异议后,调解员现场起草《人民调解协议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生某某需严格按协议约定的边界和通道宽度建房,不得擅自缩减通道;李某某不得再以通行为由阻拦生某某合法施工。协议签署后,村两委、镇派出所作为备案方接收协议副本,由村两委监督生某某建房过程;镇调解员在15日内进行回访,确认协议履行情况,防止纠纷反弹。
这场宅基地纠纷的圆满化解,得益于调解工作中始终坚持的“法理融合”的理念。一方面,调解员以《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宅基地使用权、相邻权的规定为基准,清晰划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边界,彻底杜绝了“谁闹谁有理”的错误认知;另一方面,又巧妙运用乡村熟人社会的特点,融入村规民约、公序良俗等情理因素,在法律框架内找到了双方利益的平衡点。这种既讲法理又通人情的调解方式,为纠纷的最终解决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调解成功还凸显了基层治理机制的警综联动效能。纠纷前期经村两委、镇派出所多次协调,后期由调委会介入并指派专职调解员处理,形成了“村级初步调解—公安协助介入—镇级专业调解”的递进式治理链条。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调解体系,既发挥了基层组织熟悉情况的优势,又依托人民调委会的专业调解资源,实现了警综有效结合,为纠纷化解提供了多重保障,完美践行了农村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原则。
这场历时数月的宅基地纠纷最终圆满解决,生某某房屋建设顺利推进,李某某出行权益得到保障,村庄通街规划得以实施。古时曾有六尺巷,“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如今在东营区史口镇,这条曾经引发争执的三尺巷道,最终也变成了连接两家邻里情谊的桥梁,彰显了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