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北京市司法局发布《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规范提升 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清单(2025—2027年)》(简称《行动清单》),提出到2027年,基本形成标准严格、监管高效、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首都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行动清单》提出,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基础规范建设。至2027年,完成网络平台升级优化,实现咨询解答、申请办理等统一出口、“一网通办”,探索实体平台在科技创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设立工作站点。推动公证机构进驻“三城一区”,强化回天地区、亦庄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公证服务点建设,开展“社区(村)公证服务顾问”试点工作。至2027年,建成巡回办证、视频公证、定期办证等工作机制,实现偏远地区公证供给有效覆盖。
深化城郊区律所结对互助的做法经验,至2026年,建立全市生态涵养区专属公益法律服务专家团体系。律师行业法律服务志愿团、公共法律巡回服务团每年开展法律服务活动不少于16次。持续开展“郊区律师对口培养工程”。
打造全国司法鉴定行业示范高地。加强对酒精检测、亲子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等重点领域规范治理。法医物证、法医毒物、微量物证、环境损害、电子数据等专业资质认定覆盖率达到100%。
在法律援助工作方面,《行动清单》提出,重点针对法律援助人员收取受援人财物、怠于履行义务、不会见、不阅卷、不履行辩护义务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建立市法律援助专家库,针对老年人、青少年等建立重点群体法律援助律师专业团队。进一步提升援助案件质量,完善法律援助案件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每年持续开展案件质量评估,案件抽查率不低于上一年度案件总量的0.2%。至2026年,案件优良率不低于评估案件总量的70%;至2027年优良率不低于80%。
据介绍,北京市司法局已建成全国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7206个村(居)实现法律服务全覆盖。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五年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577万件,群众满意率达99%。北京市司法局开创由职业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的“北京模式”,1100余名律师服务全市3700多个村,年均提供各类服务41万件次。北京全面推行法律援助告知承诺制,近三年共受理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案件4万件,为农民工成功讨薪6.5亿元。2021至2024年,全市人民调解组织累计开展矛盾排查146.3万次,预防纠纷2.9万件,调解纠纷111.7万件。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