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10月26日,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两天经贸磋商落下帷幕。这场吸引全球目光的谈判,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张力,而谈判后的各方表态,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博弈续章。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谈判结束后,先是对着镜头说了不少场面话,声称这次会谈为特朗普与中方高层后续会晤“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提到双方制定了“非常成功的框架”。可话锋一转,他又主动提及特朗普原本赋予他的“重磅筹码”——11月1日起对中国加征100%关税,最后坦言“鉴于谈判效果,我们已经能够避免加征这100%的关税”。这番话看似是美方主动释放善意,实则藏不住底气不足——要知道,对华加征100%关税意味着中美多领域直接脱钩,如今美债已超38万亿,政府还处于停摆期,这样的代价美国大资本根本承受不起。更耐人寻味的是,贝森特此前曾在媒体面前痛批中方谈判代表李成钢“对美国代表没礼貌”,甚至吹嘘“几句话就让中方换了谈判代表”,可这次谈判结束后,他却绝口不提李成钢,首日会谈结束后更是悄悄从地下车库溜走,避开了在外等候的媒体记者,这份反常足以说明谈判过程中他承受的压力不小。
编辑
再看中方代表李成钢的表态,三句话道尽谈判真相。他先是提到“过去一个月中美关系出现震荡”,又说“过去两天的谈判是深入的、坦诚的”,最后着重强调“美方表达的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这三句话里,最关键的就是最后一句——“强硬”与“坚定”的碰撞,意味着谈判桌上必然是一场激烈交锋。美方代表咄咄逼人的态度,中方寸步不让的坚守,或许能解释为何贝森特每次从谈判会场出来休息时,都一脸严肃。而李成钢的表述也悄然透露出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往中方会用“深入坦诚进行富有建设性的交流”描述会谈,这次简化为“深入、坦诚、富有建设性”,去掉“交流”换成“讨论”,说明双方确实在聚焦问题解决,但“深入”背后少了过去的信任基础,美方早已失去中方的深度信任。
就在贝森特和李成钢各自释放信号时,已经抵达亚洲的特朗普也对谈判定了调。他在马来西亚特意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中国希望达成协议,我们也希望达成,我认为我们将达成一项很好的协议”。这话听着自信,却藏着美方的小心思——到了这个阶段,特朗普仍要先强调“中国希望达成协议”,足见面子已经成了他在这场贸易战里最看重的东西。可事实真如他所说吗?彭博社的报道给出了不同答案,数据显示,即便关税战持续半年,美国每天仍要从中国进口10亿美元产品,9月中国输美商品数量还在增长,美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度根本无法轻易切断。特朗普嘴上喊着“达成好协议”,但从贝森特放弃100%关税就能看出,美方手上已经没有更多筹码,想让中国在稀土等关键问题上让步,几乎不可能。
编辑
稀土议题这次也被摆上了台面,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会谈后特别说明“也谈到稀土”。短短几个字,却道出了美方的焦虑——美国1900种武器系统、超过8万个零部件都依赖中国稀土,88%的供应链有中企参与,而中方对稀土实施的出口管制,尤其是军工稀土严禁出口,直接击中了美国的软肋。这不仅影响美国军工业,更瓦解了特朗普施压欧洲大量采购美国军工以援助乌克兰的计划。在这样的实力差距下,特朗普所谓的“希望达成协议”,更像是给自己找台阶下。
美媒其实早就道出了真相,这场谈判选在10月30日韩国庆州APEC峰会前4天举行,根本不是巧合。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着中美是否会在APEC峰会上会晤,如今谈出一个“框架”,本质上是为可能的会晤“铺好红地毯”。可即便如此,从“框架”到特朗普口中的“非常全面的协议”,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方始终坚定维护自身利益,美方则在施压与让步间反复摇摆,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当前中美关系的真实写照。
编辑
贸易战打到现在,美方早已没了当初的底气,放弃100%关税只是开始。接下来,特朗普的亚洲之行还会涉及日本、韩国,试图在印太方向拉拢盟友,但这些动作恐怕难以改变中美博弈的大趋势。中方在谈判中展现的强势,背后是经济实力和关键领域话语权的支撑,而美方的困境,还将持续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