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即将启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规划的宏伟蓝图。
“十四五”期间,中国的出生人口出现了下滑,人口开始转为负增长。同时,中国开启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建设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如何面对下一个五年人口趋势的挑战?近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院长、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凡。她指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正在迅速建立,但无法期待其在未来五年就对缓解出生人口下降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她认为,少子化、老龄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可以从挑战中看到机遇。
▲杨凡
生育支持政策“贵在坚持”
不能期待灵丹妙药
红星新闻:“十四五”的人口尤其是出生人口的变化趋势超出预期。你对未来5年我国出生人口趋势有哪些预测?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有望得到缓解吗?
杨凡: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应该还会持续。有几个判断的因素。一是全球的生育水平都在下降;二是我国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数还在减少;三是婚育年龄也还在推迟。
但是,生育支持政策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改变,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下降的速度变缓,就看这个程度有多大。首先,它需要一定的周期,不可能立竿见影。其次,这取决于人群对政策的响应程度。
我也去过法国、北欧、日本等生育支持政策做得好的国家学习,我越来越发觉,他们也没有速成的经验。他们能够取得效果,还是在于坚持得久,投入逐步地扩大。所以这个事,我觉得没有什么捷径,就得踏踏实实地建,然后不断投入,坚持一段时间,效果才能显现出来。不能想着有什么灵丹妙药,一剂下去立马见效。
“十五五”的人口趋势并不好预测,就是因为生育支持政策效应发挥的不确定性。“十四五”是生育支持政策建设的初期,到“十五五”政策效果可能就会逐渐显现出来。所以我觉得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了。
红星新闻: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10月24日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政策。你认为还有哪些可以优化的地方?
杨凡:有些政策是已经实行了,大家觉得比较好,还可以再加强力度。例如,刚刚实施的育儿津贴,是不是能够在长周期内根据每一年家庭育儿成本的变化动态调整,或者做一些差异化的政策设计?
还有一些是政策有了,但还没有很好地落实。例如,育儿假是很好的政策,但落实起来难,因为都是企业在承担。肯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分担机制,不能都让企业来买单,政府、家庭本身都得承担一部分。然后,做得好的企业,可以考虑怎样去奖励。
不是光有政策就行,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政策力度怎么样?先把这个事先做好,再谈政策储备、政策创新。
不只关注人口总量冲击
还要关注结构和质量
红星新闻:过去5年,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化让各阶段教育学位需求出现了波动。接下来的5年,这样的涟漪还会继续往下泛。你觉得经济社会哪些方面会面对人口的冲击?
杨凡:一个是学位的问题,还有劳动力数量的问题。我们一般说的是总量这一个问题,其实结构、质量也同样重要。
总量的变化是好预测的。因此,学位方面做规划相对容易,用出生人口就可以测算出相应几年后、十几年后各个阶段大体的入学数量。
但难的部分在于结构。例如城乡分布,现在城镇化一直在推进,一些农村可能小孩少了,都是留守的老人了。教育有往大城市集中的趋势,那么一些县城中学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托育也面临这样的情况。“十四五”规划提出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这个指标很多地方已经达到了,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托位的使用率不高。一个原因就是分布,有的地区人口没有那么稠密,不需要那么多,比如农村地区,有的地方又供不应求。所以,相比托位数量,接下来要关心的是提供普惠、方便、安全、科学、规范的托育,匹配人群需求,形成有效供给。因此这次强调“深入开展托育服务补助示范试点,发展普惠托育和托幼一体化服务”。
另外,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可以把挑战变成机遇。学位这个问题中,有地方实行小班化教学,趁着这个机会去提升教育质量。因为原来数量饱和的情况下,很难进行质量的改善。所以不只是总量,方方面面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至于就业难,不光是数量的问题,可能还是产业的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匹配。人口和经济的互动中,不能只考虑人口如何适配经济的方面,经济如何服务人口的方面也很重要。如何让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提升优秀人才的利用率和吸纳率?这也是很大的命题。
红星新闻:“十五五”人口政策也重视老年人,既要老有所养,又要老有所为。如何对待老年人群体,你怎么看?
杨凡:老年人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是分层的。有些“老老人”,处在生命周期的更后期,他们面临的问题可能就是服务和照护。而比较“年轻”的老年人,可能还是可以发挥自己的人力资本,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然后,不同地域、不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也不一样。同时,养老产业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可以把挑战转化为机遇。
无论如何,不能把这个群体当成一种负担。因为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小孩、老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虽然他们处在这个年龄阶段,需要照顾,但我觉得这种照顾是理所应当的,是整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目标。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北京报道
编辑 欧鹏
审核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