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
当地时间10月28日,中国与东盟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签署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首个自贸区,也是东盟对外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区。在自贸区建设与升级的持续推动下,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自贸区已成为双方经贸关系的重要制度基石。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地缘竞争升级、发展不均衡等挑战凸显,自贸区3.0升级版议定书的签署,将通过制度升级巩固成果、进一步释放和挖掘新增长潜力,推动双方合作迈向互利共赢新高度,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夯实制度基础。
中国—东盟自贸区3.0升级版议定书的签署,将推动自贸区合作从“要素流动型开放”迈向“制度型开放”新阶段。议定书首次达成高水平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及供应链互联互通章节,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同时在标准对接、竞争政策、消费者保护等“边境内”规则上实现突破,允许企业参与彼此标准制定,共研合格评定程序;通过规则对接与标准互认,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东盟自贸区3.0升级版议定书的签署,是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发掘新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中国与东盟在传统与新兴领域的高度互补性,是双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生动力。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5.57万亿元,同比增长9.6%,占中国外贸总值16.6%,东盟持续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保护主义蔓延,议定书的签署将推动双方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深化区域产供链合作,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不仅为中国与东盟经济注入新活力,也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关键动能。
中国—东盟自贸区3.0升级版议定书的签署,是基于历史合作积淀与危机应对经验,共建更具韧性与包容性的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从内部看,双方经贸合作深入发展面临市场准入限制、技术标准壁垒、交易成本高企等制约,阻碍合作效能充分释放;从外部看,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发达国家借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单边保护主义挤压发展中国家出口空间等变局,更倒逼双方必须构建更具前瞻性合作机制。3.0升级版议定书通过强化产供链韧性、协调区域规则提升集体议价能力,是双方迈向更高水平一体化、共建韧性包容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中国—东盟自贸区3.0升级版议定书的签署,是南南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范式,更是新形势下“发展中国家方案”的成功实践。升级版议定书进一步破除制度壁垒,推动合作从“要素流动”向“制度协同”跃升,构建起“全方位、高质量、可持续”的合作格局。这一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核心的制度合作框架,彰显了发展中国家携手应对全球挑战的集体智慧——坚持“以发展为导向”,秉持平等协商、开放包容原则,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贡献了宝贵的“东方智慧”与实践范例。
(作者为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