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街道朱家坟南区社区“说理儿工作室”里,一本略显陈旧的工作日志静静摊开。最新一页上,飘着一股苹果的香气,无声讲述着一个温暖的故事——关于一张让近八旬老人李大爷愁眉不展的股票账户冻结通知,和一个带着体温的苹果的暖心记忆。
这张通知单背后,是李大爷已故儿子留下的遗产。“无法取出”四个字,像一道冰冷的墙,横在老人与近在咫尺的亲情寄托之间。而王延京,这位退休后仍坚守岗位的法律管家,用他的智慧与温度,让这道墙悄然消融。
敏锐察觉:从一杯茶开始的破冰
那是三个月前的一个午后,王延京正在整理材料,抬头间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门口徘徊。年近八十岁的李大爷扒着门框,脚步迟疑,紧锁的眉头拧成了“川”字,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大哥,进来歇会儿?”王延京放下手中的活,像招呼自家长辈一样迎了上去。他没有急着问事由,而是先为老人沏了杯温茶。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王延京作为“法律管家”的工作智慧——他知道,对于朱南社区这些看着他长大的老街坊,建立信任远比直奔主题更重要。
当那张皱巴巴的股票账户冻结通知单被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人喃喃着“无法取出”几个字时,王延京没有急于讲解复杂的继承流程,而是轻声问了句:“您儿子以前常跟您提这股票吗?”
这句看似不经意的家常,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在温和的攀谈中,王延京了解到,老人知道儿子买过股票,有两个账户,但既不清楚在哪家证券公司开户,也不知道营业部地址。老人曾尝试自己寻找,却因年事已高、记忆模糊而束手无策,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全程守护:烈日下的陪伴与纸条上的温情
随后的日子里,王延京启动了“全程守护”模式,他成了李大爷的“专属导航”。他先是通过多方打听,确定了两个证券营业部的具体位置——一个在新源里,一个在五棵松。盛夏酷暑,他先后陪同老人前往新源里的营业部,辗转40多公里,确认该账户没有股票后,又多次陪伴老人前往五棵松的证券公司办理相关手续。每到一处,王延京总是细心地将老人安顿在营业部的阴凉处休息,自己则拿着材料与工作人员逐项核对。“哪些信息需要补充,哪些证明可以简化”,他反复确认,生怕一点疏漏让老人多跑一趟。
考虑到李大爷记性差,他将需要携带的证件材料,按使用顺序逐项写成“备忘纸条”。“哪天要带”“用来干啥”,都标得明明白白。这张小小的纸条,成了老人心中的“定心丸”。
有次核对材料时,李大爷突然不安地问:“延京,我是不是给你们添麻烦了?”王延京心头一热,赶紧握住老人的手说:“您这是信任我们,这就是我们该做的。”这句话,他说得真诚而坚定。他深知,社区里的老人,最怕的不是事难办,而是自己的事“没管利索”,成了别人的负担。
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办理继承公证。王延京先后四次前往北京首佳公证处,详细说明老人的特殊情况。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公证处开启了“绿色通道”。公证员被这位年长“管家”的负责与真诚打动,主动承担了大量核查工作,通过跨部门联系核实信息,实现了“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更令人暖心的是,王延京还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建议老人新开一个证券账户,将资金转入其本人名下,公证处依据政策,不仅加急办理,此举还为老人省下了6000余元。“这‘公证员’和‘延京’不光帮我办事,还替我想着过日子的钱。”事后,李大爷逢人便夸。
最好的回报:一个带着体温的苹果
公证手续完成后,王延京又两次陪同老人返回证券公司营业部递交公证材料。在办理证券账户开通时,由于需要老人亲自填写材料并完成认证,而老人眼睛看不清、表达能力有限,再加上按规定工作人员不能提示,简单的开户手续整整办理了一天。
几天后,接到证券公司通知,王延京再次陪同老人前往营业部,按照老人的意愿将股票卖出,并将钱款转入老人的银行账户。当李大爷看着手机上显示的到账金额时,手指在屏幕上反复摩挲,仿佛要确认这不是梦。
接着,他笑着转过身,从衣兜里掏出一个苹果,执意塞到王延京手里。那个苹果,还带着老人的体温,暖暖的。王延京接过苹果,搀扶着老人一起回家。那一刻,所有的奔波与辛劳,都化为了满足。
社区治理的温度:个人事迹背后的深意
如今在朱家坟南区社区,来“说理儿工作室”咨询的居民络绎不绝。王延京依然践行着最朴素的工作信念:“瞧见老人皱着眉,就多问一句;怕他记不住,就多写两行。”这位“50后”法律管家的故事,正是新时代社区治理创新的生动缩影。他将硬性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充满烟火气的暖心服务,用专业与温度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朱家坟南区社区通过“说理儿工作室”的前沿预警、“全流程陪伴”的精准赋能、“跨部门协同”的资源整合,成功地将硬性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柔性的社区治理实践。法律管家的“账户解冻记”,不仅是一个温暖的爱心故事,更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工作方法论。它生动证明,当法律带着温度走进街巷民居,当服务怀着真心贴近百姓需求,那些印在纸上的规则,才能真正融入百姓的生活,成为他们心中最坚实的“踏实劲儿”。(来源: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