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精打细算过紧日子是现代治理的重要内容。
最近湖北省召开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推进会,明确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原则,更加科学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进一步推动全省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近年来,国资改革全面转向“以管资本为核心”的航向,这是国有资源集约化、市场化和科学化运营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也是政府精打细算过紧日子和保基层基本运转的具体体现。当前国内经济处于新旧动能交替的关键时刻,政府财政尤其是基层政府财政相对偏紧。为有效推进地方规范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不打折扣,不增加辖区内市场主体额外负担,湖北推进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建设大财政体系的做法,无疑将开拓出一条新的帕累托改进式增量改革路径。
基于“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原则,推进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是基于增量视角去看待和盘活存量资源。毕竟,当前各地对国有资源的登记造册、权属定性等工作尚处于早期阶段,如林业、水利、能源、数据等很多国有资源一直以来都未能有效转化为可能产生经济效应的资产。
同时,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等国有资产,有的处于闲置中,有的由于管理能力缺乏而处于低效、无效使用状态,未能将其增长潜能发挥出来。
将这些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以及“闲置和低效”的国有资金,通过“能用则用、能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的方式,重新焕发活力,不仅有助于舒缓当前各地财政紧平衡问题,有助于最大化这些国有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盘活地方存量资产,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借此充实地方政府的一级信用主体身份,搭建起完善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助推政府会计制度建设,有效降低和管控政府债务风险,使金融市场的风险定价更完整、价格信号更能反映现实中的风险可承载能力和风险偏好。
也因此,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不仅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备行囊,有助于从更深、更细、更广的领域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
这是因为,国有“三资”出现使用低效、无效问题,本质是人财物和治理体系的匹配问题,如国有资源的有用与否,背后是一个场景评价问题,唯有将其置于市场,通过市场交易才能真正度量出效用的稀缺性。同样,对于低效无效的国有资产,或售或租,让其在市场化的场景中进行资源匹配和合作博弈,将极大释放国有资产潜力。
不过,当前国有“三资”管理改革要真正有效推进,三项原则、四种方式有效落地,不仅需要改革蓝图的规划,更需可操作的环境,也就是包容和自由的制度生态,让敢闯敢干的人能甩开膀子、迈开步子。这是因为,国有“三资”之所以面临盘活问题,并非被人长期忽视,而是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存在相应的制度束缚。
因此,要鼓励改革者探索和盘活这些难啃的骨头,最需要的就是解放思想,放松管制,为能干事、愿意干事的人营造一个试错容错的制度环境,通过制度变革解除各类不必要的行政束缚,将要素资源从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如可适度引入疑罪从无的原则看待改革者和孤勇者的试错,对非不可抗力因素出现的过错,不打板子,不揪辫子,不秋后算账。同时搭建和完善鼓励人们创新、敢闯敢干的激励机制,释放各级官员的创造性等。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当前政府要提高国有经济运行效率,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需切实有效地清理归类好国有“三资”,做到心中有数。唯有如此,市场才能真正有效定义国有“三资”的稀缺性,各级政府在市场的信用才能独立有效。这需为改革者提供包容自由的制度生态,让他们能甩开膀子加油干,真正有效盘活沉没化的国有资产和资源,加入价值创造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