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盐城市深入贯彻省政府为民办实事要求,以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目标,统筹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提升。各站点接待法律咨询超6000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80余起,受理转办法援案件674件。
抓统筹、聚合力,构建协同推进新体系。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市、县司法局将站点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和法治重点任务。印发工作方案,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建立“四级联动”机制,强化协同增效。积极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人社、民政、工会、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射阳县建立了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和案件转交衔接机制;滨海县推动“新业态”劳动者法律援助工作站与总工会、市场监管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争议联调;阜宁县、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劳动仲裁、信访、大型企业等领域深化站点共建,有效整合资源,形成了维权合力。截至目前,新建站点15个,提升优化40个。
抓布局、优功能,打造基层服务新阵地。以标准化、智能化为导向,优化布局与功能。改造的站点均配备独立办公空间,配齐办公桌椅、文件柜、宣传资料架等基础设备,部分站点增设录音录像、智能查询等专业设施。东台市看守所站点实现服务全程可追溯。按照“三级网络”目标,射阳县在园区、安置区布点;阜宁县打造“15/30分钟服务圈”;经开区在镇街、村居、园区实现站点有效覆盖,消除服务盲区。盐城市海峰联络点建立“派出所+律所+法援中心”机制;大丰区农民工工作站入驻综治中心,实现“调解+援助+仲裁+诉讼”衔接,提供多元化纠纷解决服务。
抓管理、强保障,建立长效运行新机制。组建由政治素质高、实务经验丰富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构成的值班团队,针对专业站点实行“精准派驻”,如检察院站点选派刑事律师,婚姻登记处站点配备擅长家事领域的律师,新业态站点组建青年律师团队。制定法律援助服务规范、案件文书格式、办案经费补贴标准等文件,开展庭审旁听、案件回访等动态监管,推行差异化补贴机制,激发承办人员积极性。完善案件质量评估体系,通过案卷审查、受援人回访、庭审旁听、满意度评价等方式全程监管。
抓宣传、树品牌,提升法援社会新影响。各站点通过摆放宣传资料、设置公示栏、利用电子屏滚动播放、微信群等渠道发布服务信息,使宣传触角深入基层。结合“法援惠民生”品牌系列活动,开展“法护银龄”“青援童长·盐护苗”“法援安薪”“护航新业态”等行动,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和政府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政策法规、典型案例和工作成效。打造东台“反校园欺凌”、建湖“缘法相伴”、盐都“小哥驿站”等一批特色站点,不断形成“一县一特色、一站一品牌”格局。近三年,盐城市共有7个项目,其中4个站点项目入选省级品牌,有效提升了法律援助的社会认知度。
抓创新、显特色,打造盐城法援新样板。开通线上申请,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显著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多个法援中心入驻综治中心,打造“一站式”平台,实现矛盾调解、法律服务闭环管理,深化“援调对接”,优先采用非诉讼方式,促进矛盾纠纷就地高效化解。东台市设立针对老年人、军人军属的特色工作站,智慧养老平台实现需求精准对接;滨海县运用新媒体普法,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全周期法律服务;盐都区为妇女儿童开设家事维权快速通道;响水县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展现了服务的温度与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