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增强政策与产业发展实际的适配性,在平衡人才和企业利益的基础上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技能人才发展更有“奔头”
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支持、政策奖励、资金补助等方式,对建立完善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的中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和激励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正在建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采访发现,我国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面临增技增收有落差、制度落地有困难等现实问题。受访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增强政策与产业发展实际的适配性,在平衡人才和企业利益的基础上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技能人才发展更有奔头。
增技增收存落差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仍存在制度落实精准度不足、政策延续性不强等问题。
一方面,一些收入较高的高技能领军人才认为自己税负较重、获得感不强,更多一般技能人才则感觉薪酬标准不完善、薪酬激励作用不显著等问题。
2023年企业薪酬调查数据显示,部分高技能人才薪酬已达较高水平,全国高技能人才的薪酬90分位值(表示90%的薪酬数据低于该数值)在17万元左右,超过75%的中层管理人员。
但北方某半导体领域公司一位负责人举例,根据现有规定,超额累进后有近30%的收入要交税,影响专家型高技能领军人才获得感。
业内人士表示,各地已出台一些针对高收入技能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可操作性有待加强。比如,一些政策表述为“对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奖励”。但各负责落实的归口单位对“一定比例”的理解不同,政策落地效果与预想有差距。
此外,技能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有待完善,薪酬对技能人才的激励作用有待强化。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表示,过去一段时间,社会整体更重视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技能人才的贡献和价值认可不足。应对岗位技术要素的贡献进行量化评估,以健全客观科学的技能人才薪酬标准。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政策调整完善往往滞后于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有业内人士反映,对半导体等新兴行业产业来说,政策从前期调研到实际实施,可能需要2年时间,难以发挥“即时激励”作用。
中小企业承受力不足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接受度不同。
今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大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激励的通知》,明确与“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对应的津贴标准,促进技高者多得。
国有企业和大型股份制企业具有较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晋升体系,对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的接受度更高,便于政策落地。而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云南昆明某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介绍,建立与技能等级匹配的薪酬体系,需要复杂的管理支撑,量化考核指标、明确岗位细则以及核定薪资都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团队和信息化系统。
“对中小企业而言,建立这样的薪酬体系意味着增加人力成本。在传统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利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即用即招’而非内部长期培养。”该负责人说。
激励 王琪图/本刊
综合施策促制度落地
针对政策制度落地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受访专家建议,应综合施策,通过政策细化迭代、因企制宜、聚焦重点领域等方式促制度落地落细。
一是,进一步细化技能人才相关薪酬标准和落实措施,提高政策精准度。
受访企业表示,期待国家层面明确规范企业自定技能人才津补贴和奖励制度政策范围,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比如,设置企业技能人员夜班津贴、作业环境津贴、技能津贴、师带徒津贴等,确定津补贴和奖金发放条件、范围、对象和具体名称,为企业在发放技能人员津补贴和奖金时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
北方地区某工业企业的技能人才建议,对于“师带徒”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评价和晋升时取消学历、年龄等硬性条件限制,提高技能等级资格证的“含金量”。
二是,因企制宜,逐步构建起能平衡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薪酬分配体系,既持续激发一线职工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又不让企业承担过多压力。
受访者建议,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工资总额管理的基础上,将技能人才津补贴及奖金作为单列项目,不受单位工资总额限制,对技能人才形成更强激励。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支持、政策奖励、资金补助等方式,对建立完善技能导向薪酬分配制度的中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和激励。
“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个体差异,给予企业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权,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形成良性循环。”中部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说。
三是,与时俱进增强产业与政策的适配性,针对快速迭代的新兴产业和层出不穷的新职业,及时修订相应政策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专家建议,针对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由相关部门定期评估政策适用性,及时更新人才和技能评定标准,为新兴产业和新职业从业者制定相应的技能提升补贴标准,增强政策与产业的适配性和针对性。
“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落实落细,应强化部门间政策协同,综合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合理运用集体协商、政府工资调控指导机制,调动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积极性,切实提升技能人才待遇,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技能研究室研究员童天说。
(记者:岳文婷 熊轩昂 陈柱佐 刘艺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