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余杭发布”消息,10月19日上午10时许,在第三届“良渚论坛”的分论坛现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说到,在曾经发现良渚时期最大玉琮(通称“玉琮王”)的反山王陵附近发现了大型院落,引起了与会嘉宾极大的兴致。
图中红线即为反山王陵外部院墙结构
据介绍,该团队发现并确认了良渚古城反山王陵外部存在四面合围的院墙结构,面积约25000平方米,接近一个小型小区的占地面积。
“因为良渚时期还未发现文字,我们需要靠建筑、墓葬的信息去还原当年的社会组织关系。假如说这个院墙,我们证实是陵园垣墙的话,那就说明良渚贵族已经有陵寝的概念了。相当于贵族去世了不光是挑块地埋在一起,还要给这个陵修围墙,可能还有配套的享殿,就像秦始皇陵那样,它是有庙的。这对我们研究良渚时期的礼制提供了又一佐证。”王宁远说起了关于这个大型院子的一种可能性,“而且我们不是只发现了这一个院子,一连串有6个院子。”
微信公众号“良渚古城”提到,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王族陵园之一,把帝王陵寝制度往前推了数千年。
反山附近共发现6个院子(图上红线所示)
对于院落的发现,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赵辉认为:“这对我们理解良渚的社会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这一发现对于研究良渚王城内社会成员的身份、社会运作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些资料,良渚社会的全貌也就越来越丰满。”
这一考古新发现,得益于王宁远团队实践总结的“空—天—地—数”一体化大遗址考古新方法。其中,“空”指的是航空遥感、无人机等,“天”指的是卫星遥感,“地”是传统考古的调查发掘,“数”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等全数字化记录。从良渚古城发现后,良渚遗址大的结构性发现,大多通过此方法找到线索,形成良渚大遗址考古的新范式。
最近两年,通过这一方法,团队在浙江找出了1000余条水坝遗存,也为江苏、湖北、湖南等省份的重要遗址水管理系统研究提供助力。
依据此办法,近年来新发现20余条良渚水坝(图中黄色点位所示),基本揭示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完整结构
“这些方法具有跨领域适用性,有助于推动国际对话与合作。”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主任尼古拉·马斯尼说,“正是因为如此,‘良渚论坛’才能汇聚众多国际人士,而世界文化遗产也为这种分享提供了契机。”
10月18日起,第三届良渚论坛“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分论坛在杭州良渚国际研学中心举办。
论坛聚焦世界区域文明比较研究,汇聚海内外考古、大遗址保护专家学者,将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置于同一对话空间,在多维比较中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认识,探寻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本届“良渚论坛”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邀请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与会嘉宾围绕“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上一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山西祁晓虎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