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咸新区法院通过运用起诉状、答辩状“两状”示范文本,成功调解一起涉及128名原告起诉某置业有限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诉讼案件。
据了解,张某等128户业主于2012至2021年期间,先后与被告某置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收房后房屋实测面积小于合同约定面积。2023年,置业公司虽承诺退还面积差价款,但退款始终无法兑现,业主们遂集体委托律师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审判团队考虑到此案涉及业主人数较多,若进入传统诉讼程序,不仅耗时较长,还可能加剧双方矛盾,便启用“两状”示范文本。起诉状示范文本清晰明确了原告诉求答辩状示范文本为争议焦点梳理方向,有效解决了本案中“诉求杂、表述乱、争议焦点难聚集”的问题。
法官通过梳理要素式答辩状,发现被告于2023年5月起,陆续为业主们办理房产证时就承诺给业主退还面积差价,并出具房屋面积的《变更声明》。后因资金链短缺,退款总额庞大暂时无力偿还,因此付款相关事宜便陷入了停滞。
了解到该情况后,法官和调解员通过情理法交融,分别与业主代表、开发商进行了多轮的单独沟通。与业主代表耐心倾听其诉求并安抚情绪,引导其理性看待诉讼风险与成本。同时向被告释明其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与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分析判决可能带来的商业信誉损失及连锁反应。
在整个调解过程中,法官始终贯穿法律释明工作,向双方详细解读相关法律规定,分析类似案例的判决结果,使双方对诉讼结果形成合理预判,再次加快了调解进程。
经过多方努力,结合置业公司的实际清偿能力,张某等128户业主与该置业公司达成和解协议,批量纠纷得以化解。
承办法官柴亚桃介绍,“在‘两状’框架下,诉讼更像是一次解决问题的‘结构化协商’。它引导当事人‘打好官司’而不是‘打垮对方’,把原来情绪化的对抗转化为理性的沟通。这起案件的成功,正是‘两状’文本改革效能的一次生动体现,也是回应民生关切的实际举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