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魏广宝 通讯员 焦典范/文图
“感谢常法官,这下土地边界终于明确了,我的土地总算回来了!”近日,随着地界桩在双方当事人共同的见证下被稳稳敲入泥土,一起困扰已久的返还原物纠纷案件,在社旗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的不懈努力与智慧执行下,得以圆满执结。这不仅是生效法律文书权威的彰显,更是人民法院将司法为民理念落到实处,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生动实践。
时间回溯至1998年10月,社旗某村村民宋某甲依法取得两块共计3.84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其中一块1.81亩耕地的四至范围明确——东至宋某乙、西至宋某丙、南至田垄、北至沟渠。因常年在外务工,宋某甲将该1.81亩耕地租赁给同村村民宋某乙耕种。租赁期间,宋某乙在该地块南端建造房屋及院落,且将该房屋登记在自己名下。2019年,双方解除租赁关系,宋某乙本应完整返还土地。但在实际交接时,宋某乙仅返还了1.2亩耕地,剩余的0.61亩土地一直未予返还。多次协商无果后,宋某甲诉至社旗法院。法院经审理,依法判决被告宋某乙于限期内返还原告宋某甲0.61亩土地。判决书对返还土地的四至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西至宋某甲、宋某乙双方现有相邻土地界址,东至宋某乙,南至田垄或屋后,北至沟渠。判决生效后,权利义务关系已然明晰。然而,宋某乙仍未主动履行返还义务,宋某甲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常乐依法向被执行人宋某乙送达了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并多次联系宋某乙,反复向其释法明理,告知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将面临的法律后果,督促其尽快主动返还土地。但宋某乙对此置若罔闻,以双方土地相邻边界模糊、无法准确确定判决所述返还范围为由拖延、抗拒执行。看似“合理”的借口,成为了横亘在案件执结路上的一道障碍。
执行工作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更要走到田间地头。土地边界是案件执行的关键,绝不能让“边界不清”成为被执行人逃避义务的借口!当事人有疑惑,我们就用事实说话;边界模糊,我们就让它清晰起来!面对被执行人的拖延策略,执行法官决定转变工作思路,采取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现场勘验、实地测量。执行当日,执行干警携带专业测量工具来到争议地块,通知宋某甲、宋某乙双方到场见证。
执行干警们拉直皮尺,对照判决书中的四至描述,逐一核对、精准测量。测量过程中,干警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双方解释测量依据,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公开透明。经过细致丈量、反复核对,最终确定了0.61亩土地的具体范围,并现场打下地界桩,明确双方土地边界。
清晰的界线不仅划分了土地,也厘清了双方多年的积怨。最终,宋某乙表示认可测量结果,愿意配合执行。宋某甲也对测量结果表示认可,双方当场就土地返还事宜达成一致。至此,这起持续多年的土地返还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