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社会学家圣地亚哥·吉诺维斯策划了一场“人类极限实验”——10名年轻人(6女4男)被送上无法律约束的木筏,在大西洋上漂流100天。你以为这是一场浪漫的海上冒险?还是会变成“真人版大逃杀”?
科学家满心期待着他们自相残杀,甚至不惜亲自下场挑拨是非。然而,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实验者们非但没变成“野兽”,反而比陆地上的人更有爱……
这场号称“最邪恶的实验”,最终却狠狠打了科学家的脸!
1973年,墨西哥社会学家圣地亚哥·吉诺维斯操刀策划了一场名为“阿卡利木筏实验”的社会学试验。实验的初衷,是为了研究人类在无政府状态下是否会迅速滑向混乱与暴力。
他认为,如果把一群年轻人抛进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法律、没有秩序的环境,他们会暴露出最真实的兽性,最终陷入不可调和的冲突之中。
但光靠实验还不够,得加点“戏剧冲突”,不然怎么能验证人性呢?于是,他精心挑选了一群符合他“戏码”需求的实验对象:年轻!不能是稳重持重的大叔大妈,而是20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冲动、热血、爱冒险。
长得好看!颜值高的人,能提高社交摩擦概率,避免实验变成“沉默的航行”。男女比例不均衡! 6个女人,4个男人,男女不对等,最好能引发一点“竞争”。
为了确保这些人不会在实验中“无聊”,他用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让他们全程只穿泳衣!
这不就是活脱脱的“真人秀”吗?而且,这个实验还有一个更狠的设定:只有简单的食物、淡水和酒精,不能使用任何通讯工具,也没有娱乐设施。
这意味着,大家只能面对彼此,一切矛盾只能在这块12米×7米的木筏上解决。
1973年5月12日,这艘名为“阿卡利”的木筏从西班牙拉斯帕尔马斯出发,目标是穿越大西洋,最终抵达墨西哥的科苏梅尔,全程101天。中途,他们会在巴巴多斯短暂停留。
圣地亚哥站在甲板上,望着这些被他精挑细选的实验对象登船,内心充满了期待。
他确信,这群人一旦被剥夺法律、社会道德的约束,迟早会在饥饿、情绪、嫉妒、欲望的驱使下,自相残杀。他甚至已经准备好,在实验结束后向世界宣布他的“重大研究成果”:“人性本恶”。
然而,实验开始后,情况却并不如他所愿……
圣地亚哥原本设想的画面是:男人为争夺女人大打出手,女人之间因为嫉妒撕破脸皮,船上爆发严重的冲突,最终进入“弱肉强食”的原始状态。然而,船员们却用实际行动狠狠打了他的脸——他们竟然井然有序地相处了下来!
选举船长?行!他们通过民主投票选出了瑞典的女船长玛丽亚。
工作分配?没问题!他们自发建立了轮班制度,轮流打理船上的日常事务,包括做饭、打扫、处理卫生。
冲突呢?当然有,但他们都选择通过冷静沟通来化解,而不是靠拳头。
圣地亚哥看着这平静的场面,简直是气得直跺脚!他的“真人秀”变成了“海上乌托邦”,这算什么事?这不就是社会运作的正常样子吗?
于是,他决定亲自下场“加戏”。他在日志里故意记下“某某男船员对某某女船员不满”之类的字眼,然后公开念给大家听,希望他们产生矛盾。结果,船员们反而笑着说:“别信他的,我们相处得很好。”
他还试图挑战女船长玛丽亚的权威,要求改选,希望男人们能“篡权”引发冲突。结果,玛丽亚依旧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男性船员们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最后减少了食物供应,期待大家会为了一块面包而争吵。
但没想到,他们选择了平均分配食物,并调整饮食策略,确保所有人都能坚持到终点。
这些举措,不仅没有让人性走向堕落,反而让实验者们更加团结。
圣地亚哥的“阴谋”彻底破产,他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在这个极端环境里,船员们并没有展现出恶的一面,反而比现实社会中的人更懂得合作和互助。
100天后,木筏顺利抵达墨西哥。船员们相拥庆祝,没有一个人出现精神崩溃,也没有发生圣地亚哥期待的“暴力冲突”。而反倒是圣地亚哥本人,在实验的最后阶段,自己崩溃了。
他想要看到的“人性恶”的证据,始终没有出现。他甚至多次在航行中试图煽动冲突,但最终唯一失控的人,竟然是他自己。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假设是不是完全错误的。
他意识到,人性远比他想象的更复杂。他不得不承认,船员们用行动证明了一件事:当人类被置于极端环境中,他们可能会选择合作,而不是毁灭彼此。
这与他想要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让他的学术声誉受到极大打击。
这场实验的后续影响,比圣地亚哥本人预想的还要深远。
2018年,瑞典导演马库斯·林登制作了一部纪录片《浮筏》,真实还原了这次实验。人们开始反思:
所谓的“人性本恶”,是否只是某些人刻意制造的偏见?这次实验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反面教材——研究人性的方式,不应该是人为制造冲突,而应该是客观观察。
最终,这场被誉为“最邪恶的实验”,却让世界见证了人性中的善良、团结和理性。科学家设局失败,反倒意外证明了“人性比他想象的更美好”。
这一结果,实在是讽刺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