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正式开幕之际,同主题系列讲座将在广东省博物馆同期举行。该系列讲座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联合承办。
系列讲座共设10期,以文物为证、以制度为线,深入挖掘广东外贸从唐宋市舶制度到近现代广交会的千年历史内涵,阐释其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枢纽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提升公众对广东外贸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10月15日当天,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教授将带来首场讲座——“清代广东对外贸易的体制脉络”。
自古以来,广州便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座重镇。因缘于清朝对外贸易体制的调整与规定,广州成为中国在1757年至1842年唯一对欧美通商的口岸,随之形成一口通商体制。
受此影响,广州不仅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而且成为清朝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关于此体制的形成及其认识,只有回到历史现场,重新梳理体制变革的脉络,重建中外贸易体制的真实历史,才能在纷杂的认识与巨大的争议中寻求自洽的历史观。
据记者了解,讲座活动持续时间为2025年10月至12月,2026年3月至9月,每个月开展一场主题讲座。围绕广东外贸千年发展脉络,讲座主题涵盖唐代以来广东海上贸易的兴起与发展、明清时期广东对外贸易的特色与挑战近现代广东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转型与创新等。
同时,探讨广东外贸坚持的和平友好、互利共赢、开放合作传统的形成与传承,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广东外贸的新机遇与新使命。
活动以线下讲座为主,将邀请多位省内外历史学、经济学、国际贸易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讲座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观众可现场提问,与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同时,考虑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进行同步直播,扩大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方便无法到现场的观众参与。
文 | 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广东社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