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青
帮
您
问
商家跑路,会费没退怎么维权?在微信群参与团购环球影城半年卡和特价门票被骗怎么办?购买新建商品房过程中遭虚假宣传,业主还被开发商威胁,如何维护权益?本报社成立10年间,不少市民联系本报反映自己遇到了难题,记者常常听到他们说“不知道如何解决,不知道怎么维权”。
北青社区传媒副中心版开通了【北青公益法律服务】公益普法栏目,欢迎市民朋友投稿自己遇到的法律难题,我们会邀请专业律师答疑和对典型案例分析,为大家提供法律参考,敬请关注!
如果您需要面对面咨询法律问题,可以后台留言,每周五上午,公益律师可提供法律咨询。
第一百零九期
近日,“预制菜”话题备受消费者关注。到底什么是预制菜?消费者是否有知情权?预制菜有什么法律风险呢?
近日,西贝老板贾国龙和罗永浩之间的骂战愈演愈烈,随着骂战的升级,关于“预制菜”的话题又被抬上了桌面。其实关于“预制菜”的争议,近些年常有。那么到底什么是“预制菜”呢,我国法律是否有相关法律规定呢?
什么是预制菜?
目前,我国尚未有全国性的法律或国家标准对“预制菜”给出精准的、唯一的法律定义。但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预制菜》(T/CCA 024-2022),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通常包括即食预制菜、即热预制菜、即烹预制菜、即配预制菜四类。
相关法律法规
预制菜本身属于“食品”的范畴,因此其生产、销售和信息标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
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应当标明的其他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权知道其购买的菜品是否为预制菜、生产者、主要成分、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作为生产方及销售方,亦应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切实保障。
鉴于预制菜的上述特点,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食品安全及维权举证方面需尤其关注。预制菜经过长期运输和长期储存,对运输条件和储存条件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则可能导致菜品微生物超标、腐败变质等风险。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举证要求相对较高,在菜品具备检验合格证的前提下,消费者的溯源和举证都相对困难。除此之外,由于知情权未得到充分保障,消费者支付与“现炒菜”同等甚至更高的价格,却获得了较低的产品体验和价值,权益受到侵害。作为消费者,在餐厅就餐时,建议主动询问菜品是否为预制菜,如果遇到菜品质量或遭遇欺诈,及时拍照或录像留存证据,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归根结底,无论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餐饮服务提供者,都应严守法律底线,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共同捍卫公平的市场环境与“舌尖上的安全”。
声明
以上仅供读者参考。本文观点不代表任何最终的法律意见,由于相关信息来自读者单方面描述的情况,本文仅从公益普法角度就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讲解,并不代表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认定意见,不代表任何最终的法律结论,亦不能作为认定案件结果的依据,如须办理具体法律事务,还请携带证据材料及相关文件,到具备法律服务资质的专业机构咨询并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纠纷,如果符合申请法律援助条件的,也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法律援助。
征集
【北青公益法律服务】栏目长期征集读者法律问题咨询投稿,如果您生活中有想要咨询的法律问题,欢迎投稿给我们,我们筛选后将邀请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武卓越律师、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高明律师、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于晓楠律师、北京市达奥律师事务所陈竞开律师对您的问题进行解答,提供法律参考。
投稿渠道:
方式一:后台私信详细描述您想要咨询的法律问题
方式二:电子邮件投稿,邮箱地址为18610313966@163.com
公益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