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3日消息(记者费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密集修订与实施的背景下,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框架持续完善,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其注入全新动能。近日,京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法学界、律界与企业界专家围绕法治护航与数字赋能的核心命题深入研讨,形成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识。
法治是民营经济稳健发展的根本保障,这一观点成为论坛共识。多位专家指出,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其发展离不开切实有效的法律支撑。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的出台,既通过明确权利边界、强化权益保护为民营企业奠定了发展基础,也对企业合规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岐龙认为,这让上市公司实控人与董监高责任持续加重,中介机构“看门人”义务不断强化,倒逼企业建立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
从法律实务层面看,体系化思维与精准适用成为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提出,律师需准确把握一般法与特别法的适用关系,厘清支配权与请求权、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等核心概念,才能为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在公司治理场景中,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慈蕴强调,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重构了董事责任体系,明确了董事在资本核查、财务资助、关联交易等场景下的信义义务与责任边界,这为企业内部治理划定了清晰红线。而在合同效力、公司担保等具体实务中,法律界人士普遍认为,需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企业规避法律风险提供可操作的指引。
数字赋能则为民营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数据要素成为核心驱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数据的生产要素地位,构建起“数据要素×民营经济”的法律框架,这被视为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基石。雄安新区未来城市公共服务研究院院长傅建平指出,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已成为重塑生产方式的新动能,推动数据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他建议以公共数据开放为先导,引导大中小企业协同参与数据市场建设,构建价值共创、利益均衡、责任共担的数据共同体生态。
但数字转型也带来了新型法律挑战,数字竞争的合规治理成为企业必修课。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菲指出,随着人工智能、web3.0等技术发展,数字竞争已从单一侵权争议升级为多领域、多法域、多维度的复合博弈,算法合谋、数据爬取、AI模型侵权等问题日益凸显。对此,企业需将合规前置融入产品立项与跨境合作全流程,通过知识产权组合保护、全链监测、多元治理等手段维护竞争优势。同时,国家级测评机构专家强调,企业需在数据采集、存储、应用全流程建立安全合规体系,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综合来看,法治与数字构成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轮。法治通过明确规则、防控风险为企业发展稳预期、定方向,数字通过激活要素、创新模式为企业发展增动能、拓空间。论坛专家普遍认为,民营企业需同步强化法治思维与数字意识,将合规要求嵌入数字化转型全流程;法律界则应主动适配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为企业提供“法律+科技”的复合型服务。唯有司法界与企业界相向而行,以法治筑牢根基,以数字驱动创新,才能推动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