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下,法律服务正迎来深刻变革。长期以来,资源不均、响应滞后、门槛过高导致“找不到、等不起、用不上”法律服务的问题突出,尤其困扰基层群众和小微企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深入应用,这一困局开始破局。
“小律同学”法律垂直领域大模型系统
在“AI启未来——人工智能优秀应用案例征集活动”中,由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研发、运营的“小律同学”法律垂直领域大模型系统(),已在广州多地落地,通过多端协同、24小时响应的服务模式,探索出一条法律服务智能化、普惠化的新路径。
如何降低AI幻觉?
背后有超10亿字专用法律数据库
要让AI真正能“讲法”,关键不在于会说话,而在于“说得准”。不同于通用聊天机器人,“小律同学”的核心是一个专门构建的法律知识体系。系统背后建有超过10亿字的专用法律数据库,内容涵盖国家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性规章、典型法院判例以及常用合同范本等权威资料,所有信息均经过严格筛选和结构化处理。
这一知识库不仅是系统回答问题的基础,也确保其输出内容不依赖外部网络信息或未经核实的数据,从根本上降低“AI幻觉”带来的风险。当用户提出问题时,系统首先从知识库中匹配相关法律条文和实务要点,再结合语义理解能力进行逻辑分析,生成既符合法律规定又贴近实际操作的回应。
此外,系统还针对日常咨询中常见的口语化表达进行了专项优化,能够准确识别如“老板不发工资怎么办”“租房被坑怎么维权”等非专业提问,并转化为对应的法律关系进行解析。它不仅能说明“是否合法”,还能进一步提示“该怎么做”,例如列出所需证据、建议维权步骤,甚至生成初步的法律文书模板,提升服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多终端协同服务
打通律师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了让不同人群都能便捷使用,该平台采用多渠道接入方式。市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文字或语音咨询,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针对老年人或视障群体等不熟悉智能设备的用户,系统开通了AI电话服务,支持普通话及多种方言交流,降低使用门槛;在越秀区部分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还部署了AI数字人终端,居民可面对面获取法律帮助,增强服务体验感。
目前,该平台已接入广州市司法局官网、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越秀区总工会公众号及部分政务企业微信,服务于社区治理、小微企业风控、职工权益保障等多个场景。运行以来累计提供咨询服务超过30万人次。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AI主要处理的是事实清晰、类型常见的法律咨询,对于案情复杂、涉及重大利益或需要情感沟通的案件,仍需人工律师介入。AI的作用更多是作为“第一道窗口”,提供初步指引,帮助公众快速获取法律信息,减轻基层服务压力,扩大公共法律服务的覆盖范围。
总体来看,这类技术的应用为解决法律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提供了新可能。未来,如何进一步规范数据来源、明确服务边界、保障用户隐私与服务质量,仍是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完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