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日,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走向命运与共:从抗战精神到全球倡议》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外交学院举办。该报告由环球时报社与外交学院联合发布。本期继续为读者带来此次研讨会的精彩内容。
战后秩序为何能维护世界总体和平80年
马小军
从1945年到2025年,这80年发生了什么?回看这将近一个世纪,今天人们之所以要去纪念80年前的事情,至少说明:第一,这80年中间没有再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第二,80年间人类文明继续高速前行,人类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创举。1945年,作为二战五大战胜国的中美苏英法主导创立联合国,最初有50个主权国家参与;如今,这一国际组织的会员国已增至193个,在核心治理架构中,五大战胜国仍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发挥关键作用。不同的是,五大常任理事国均已成为核大国。1945年时,全球仅美国拥有核武器。80年过去,五大国相继掌握核力量,并始终主导着国际秩序的构建、完善与演进进程。
直至今日,联合国依旧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具代表性、普遍性与权威性的国际机制,为现代国际法治奠定了坚实基石。同时,以联合国为核心,全球已形成庞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体系,覆盖范围几乎囊括人类文明所涉及的所有领域。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既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也是战后80年国际秩序的重要奠基者。这一历史定位必须得到充分确立:中国的历史具有延续性,不能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间节点,就割裂或否定中国在联合国创立及国际秩序构建中的创始地位与奠基作用。
其次,80年来世界总体和平局面的维系与长期延续,铸就了当代国际秩序最稳定的基石。尽管自1945年以来,局部冲突与地区战乱从未间断,但没有爆发“三战”,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间也未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即便是俄乌冲突,各方至今也恪守着核大国间不直接交战的战略禁忌。这一禁忌的形成,源于20世纪50年代五大国逐步掌握核力量、世界迈入核时代后,通过一系列大国间条约所确立的行为准则。
得益于此,世界长达80年的总体和平环境得以存续。从结果看,中国无疑是这一和平环境的受益者——当年邓小平同志作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判断,为改革开放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近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事业,也在这一稳定环境下得以顺利推进。而如今,已发展壮大的中国,正成为当前世界和平持续发展的最大确定性力量,并以坚定的决心维护这一总体和平局面。
再次,全球经济实现了显著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全面构建。1950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5.34万亿美元,2024年已增至111.3万亿美元;1950年全球人均GDP约为250美元,预计2025年全球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人口上,从1945年到2024年年底,全球人口数量已经从24亿增长至80.9亿,全球人均预期寿命也从46岁提升到了73岁。经济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反映出世界经济形成了高效的运行体系;全球人口规模扩大及人均预期寿命提升,也证明了经济发展的民生福祉外溢效应。
最后,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明的面貌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与1945年时相比,当今世界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切超越了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的隔阂,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一波又一波的科学技术浪潮在各个历史节点上成为了抑制战争的力量,科学技术已然成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因素。
中国始终强调,现行国际秩序虽不完美,但中国从未打算另起炉灶。作为世界和平的受益者,中国更是全球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如今的中国,既有能力、也有意愿参与其中,推动国际秩序不断完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三特点塑造战后秩序中的“美国样式”
朱 锋
客观来说,美国在二战的战后秩序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从参战前的孤立主义转变为战后的全面国际介入主义,二是美国在构建战后国际秩序中形成了“美国样式”。
首先是从孤立主义到全面国际介入主义。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美国把自身体制机制、核心概念中的不少元素带到了国际社会,并成为国际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二战后美国崛起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它的体制机制的积累和美国作为世界创新经济体,对加强国际秩序的建设和发展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具体观察美国如何参与构建战后国际秩序,可以发现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选择性介入。像马歇尔计划以及后来美苏冷战的爆发,都是美国从维护自身超级大国的利益和地位出发,制定出很多具有很强“美国主义”特色的规则。其二是鲜明的美国中心主义。美苏从战时的盟友,迅速演变成战后的分裂和阵营对抗,其背后,比较典型的是被誉为“冷战总设计师”的乔治·凯南对苏联的定义与遏制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战后秩序重塑中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鲜明特色。其三是美国依托超强的金融、经济与科技实力,使战后国际秩序与美国体制深度绑定。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黄金与美元挂钩” 的核心设计,使美国在金融和经济领域构建起以自身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确保其核心利益得到制度化保障。
经历了战后80年,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凭借选择性介入、美国利益中心主义和美国霸权主义塑造的这个国际秩序和治理机制,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和问题。例如,美国国内政治环境下治国理念的左右摇摆,在不断极化中,美国极右翼少数白人的极端治理思想走到了台前。其结果之一便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不仅给国际治理和国际规则带来了黑白颠倒式的退步,更重要的是给世界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次,美国在构建战后国际秩序中形成的“美国样式”,也使得美国利益中心主义的一面更加极端化。例如,今日“台独”势力之所以频频“倚美谋独”,是因为与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时相比,今天的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炒作台湾问题背后的大国政治要素,非常明确地体现了美国在全球治理或者国际秩序设计中这种丑陋的美国利益中心主义。
在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不仅是要强调主权平等,更是强调对人性的尊重。联合国战后的国际秩序三大原则,是和平、合作和人权,而人权就是基于对人性跨越文化、种族、民族、发展阶段的共同尊重和经验。所以《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人权宗旨,其核心在全球治理倡议中再度得到了生动和深刻的体现。其目标不是停留在各国主权平等的层面,而是最终要超越所有的文化、发展阶段和种族肤色,实现人性至上。这恰恰是《联合国宪章》原则在二战后对世界政治最重要的贡献。
如何完善战后国际秩序的制度保障,迈向未来?首先,中国要继续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我们要为世界的国际治理与和平发展更多、更好地注入中国声音、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其次,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推进国际合作,在文明互鉴、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让国际治理和国际秩序能够共同造福于世界更多国家人民的发展和利益需要。最后,包括九三阅兵以及最近一系列纪念活动在内,我们铭记历史的最重要价值,是要共同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深切回望与崇高敬意,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凝聚厚重的民族意识,更是为了通过践行持久合作、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持续为人类共同事业注入坚实的中国力量。(作者是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重振联合国初心使命,80周年是重要机遇
李海东
80年前,联合国成立的初心是避免战争;80年来,在世界维持了总体安全的背景下,联合国曾有至少两次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平秩序、成为世界和平走向引领者的重大机遇,却都遭遇了较大挫折。眼下第三次机遇正在开启,我们期待它取得成功。
每当联合国遇到类似的重大机遇,都与支撑联合国机制有效运作的两个核心指导原则是否真正有效落实有关。这两个原则,一个是大国合作,一个是集体安全,也就是现在普遍所说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前者旨在确保战后秩序本身不会因大国之间出现冲突而陷入分裂;后者试图保证战后秩序避免回归联盟政治,而出现相互对立的国家集团。这两个原则在联合国体系内的被采纳,可以说是人类汲取一战、二战爆发的悲剧教训,努力构建持久和平的积极尝试。然而历史与实践已经表明,想让这两个原则真正落地,实在是困难重重。
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平秩序的第一次重大机遇,出现在自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起的随后数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重组了旧秩序以后,国际社会期待联合国能够快速确立起以其主导的国际秩序与和平格局。但很快人们就发现,确保联合国发挥保持世界和平使命的两个重要原则,在面临大国争端时是如此脆弱:美苏滑向冷战,大国合作共识破裂;1949年北约成立,集体安全原则被抛弃。原本在国际社会期待中,以联合国成立带来崭新国际关系格局,是人类迈向未来的关键制度保障之一。但残酷的现实是,联合国在较长时期内却深受操纵联盟政治逻辑的国家的破坏性影响,背离了联合国创建者的初衷。
第二次重大机遇,出现在自冷战结束起的随后8年。美苏对抗终结留下的巨大真空,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回归联合国初心的难得机遇。但随着1999年北约扩员和功能强化进程正式启动后,联盟政治再次构成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其恶果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并在过去三年半中,在俄乌战场内外被揭示得淋漓尽致,也让大国合作与集体安全原则再次遭遇挫败。历史一再证明,西方始终未能真正认可联合国在国际安全及诸多广泛议题中的战略核心地位;而要想发挥联合国的领导作用、支持并强化联合国核心效能,关键支撑力量来自非西方国家。
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从其长远影响的历史维度审视,正是联合国重振维护世界和平的初心使命的又一次重要机遇。尽管自身发展历经波折,但联合国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彰显国际影响的核心平台。当前西方世界陷入分裂与衰退,全球南方迎来群体性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也真正成为具备足够实力、能切实维护联合国权威地位及运作原则的最坚定支柱。
不同于西方弥漫的联盟政治理念,在这一新阶段,强化联合国力量与理念的核心动力,主要来自以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上海精神”“上合力量”“上合担当”的种种理念和行动,是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目标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深刻持久影响的鲜明体现之一,为真正确立和巩固联合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力量基础。值此二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应该成为人类埋葬分裂对抗、回归大国合作和集体安全原则的新起点,更是为了确保联合国真正成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核心主导制度而努力的关键新起点。(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