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刚落地,骗局就来“蹭热点”。近期,上海警方披露案例,有骗子声称能够“提前申领”育儿补贴,一条内含假链接的短信,把一些“新手爸妈”拉进圈套,短短几分钟内,就把银行卡掏空。
育儿补贴骗局精准地刺中了当前社会治理的一个痛点:政策刚刚公布,诈骗者便利用“信息真空期”实现对潜在受害者的“精准投送”。
从政策公布到细则落地,再到民众完全消化理解,这期间存在一个天然的窗口期。电信诈骗集团正是嗅着政策热点,在这个窗口期内,用“提前申领”“内部渠道”等话术扭曲事实,利用民众对福利的期盼心理实施诈骗,让本该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惠民政策,反而成了新的风险源。
面对这种新型犯罪,仅靠事后打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治理的关键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建立一个反应速度和覆盖范围都超越犯罪分子的“安全盾”。
构建“安全盾”,需要从底层逻辑上“釜底抽薪”。对于涉及领取资金的惠民政策,可以在官方政务服务系统中建立统一申领平台,将申请、审核、发放流程集中到唯一权威入口,并通过多种渠道广而告之,就能有效避免钓鱼链接骗局。
政策宣传与反诈教育要同步推进。惠民政策出台时,如需居民配合,要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公布操作指南和反诈提醒,第一时间触达目标人群,让防骗“疫苗”快于诈骗“病毒”。同时,要久久为功地建立公众对于惠民政策申领公平性、公开性的信心,杜绝钻政策空子插队、冒领等现象,这样,骗子的话术就能不攻自破。
此外,还需社会各方协同,织密安全防护网。只要为诈骗提供技术、通讯和洗钱服务的黑灰产业链条依旧运转,犯罪团伙就会“打掉一茬又长一茬”,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运营商要从实名登记走向“人卡一致”核验,银行金融机构要将风控由事后提醒升级为主动拦截,形成全链条防护。
简而言之,只有让制度设计跑在风险前面,让协同治理快于骗子出手,才能确保每一个“政策红包”都安全、温暖地抵达民众手中。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