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协委员,我有幸多次走进新蔡县检察院那扇庄重的大门。
那日走进检察院,检察官在办公室里和我促膝长谈,那些话语叙述着令人痛惜的迷途故事,字字如针,刺入我内心深处。原来法律之威严,并非仅凭法条森严,而是要以深沉之目光,抚平少男少女的人生之路上那些萌生的创口。
其后,我还参与了一场关于校园欺凌案件的听证会。端坐于旁听席上的我,目睹检察官伏于卷宗之间,一字一句道出案情,如同园丁俯身审视每一株幼苗的细微伤损。对存在未成年人的案件作出的任何决定都是不容易的,检察官在厘清是非对错的同时,更要沉下心来思考,怎样让被伤害的幼小心灵重新沐浴阳光?又怎样让一时误入歧途者,在迷途尽头找到归正之路?
座谈交流中,检察官们提及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运用之谨慎,那语气里带着对稚嫩生命前途的千钧分量。他们竭力寻求社会支持力量介入,用不放弃的耐心去弥合少年人跌撞后的裂缝。
有一次,检察官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失足少年,在检察官与学校共同编织的帮扶网中,终归重返校园课堂,最终考入大学——此非仅法律之胜,更是人心之韧性与良善的胜利。那少年于法律温情的托举之下,终将命运重新握在手中,原来法律本身亦为一种深沉的教育。
然而,检察之路并非坦途。司法程序有时也很冷峻,难以完全消解少年人心中的困惑与恐惧。少年司法之路的尽头,尚需更多社会力量、心理疏导资源如春风般及时补位,方能让迷途者真正卸下重负,重返生活的正轨。此亦是我作为教育者最深切的期盼——司法之严苛之后,当有春风化雨的温情在等候。
由是观之,检察工作恰如一道光亮,不仅照见社会肌体之伤痕,更在伤痕处施以疗愈之术。身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幼苗成长既需阳光雨露,也需园丁手中那把扶正的剪刀。司法之剪裁与教育之涵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撑起少年头顶那片澄澈蓝天。我们学校亦当主动敞开大门,将法治的种子撒播进每一方心田——让法律的温度,如春溪渗透每寸土壤。
当我们教育工作者与司法者合力携手,以法律为堤坝,以教育为长河,于堤岸之内,让生命之水奔流不息——这便是我透过检察之窗看见的光明,它源于法律威严,却终归于人性深处的温暖与扶助。这光明如烛,在少年迷途处闪烁不灭;这光明亦如桥梁,渡人于深渊之畔。
(作者:第十二届新蔡县政协委员、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师 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