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自称某银行支行前副行长的男子肖某,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通过讲述入狱前经历受到网友关注。该视频账号自8月19日上传第一条视频,一度收获粉丝2.2万。
根据公诉书显示,肖某当年入狱因参与时任支行行长张某主导的特大金融诈骗案,骗取147名被害人共计人民币27.46亿余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九万元。
其实,肖某走红的逻辑并不复杂,凭借“前银行高管+服刑经历”这两个极具反差的标签,精准戳中大众的猎奇心理。但这场流量狂欢的背后,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的犯罪行为曾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打击,他的走红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公然挑衅。
借违法犯罪经历博取流量,肖某不是第一个。此前,因高颜值走红的女通缉犯出狱当主播;河北衡水某地民政局原副局长张某因犯罪落马,利用“前公务员”身份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多条视频,吸引流量。
从最美通缉犯到前公务员再到前副行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粉丝,平台的审核漏洞难辞其咎。对平台而言,默认黑红营销,就是在纵容恶的狂欢。面对这样无底线的“再就业”,平台绝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助纣为虐,通过加强审核、封号监管力度,建立黑名单机制等方式,切断一切试图利用犯罪经历起号的行为。
当刑满释放人员走出监狱大门,我们理应给予他们重新做人、改过自新的机会。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明文规定,刑满释放人员不能从事自媒体、主播行业。如果他们以正当途径从事带货主播,积极向他人传递正能量,凭借自身努力改过自新,这无疑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
然而,假若有人以“刑满释放人员”的标签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大肆宣扬自己的违法犯罪过往以博取流量,甚至传播扭曲的价值观,以达到“圈粉变现”的私利。那么,这种行为必须遭到坚决的抵制与谴责。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肖某账号被封是其咎由自取,但对荒诞闹剧的处理不该止步于此。
来源 | 大象新闻评论员 陈柯旭
主编 | 彭丹
编辑 | 魏娜
象象留言有奖活动来啦!
(每周好礼:大象文创袋、象象定制笔记本,二选一)
获奖名额:
最有态度奖:当周留言总数前5名
金句达人奖:当周精选留言条数前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