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七年的钱终于有了着落!”这起僵持多年的工程款纠纷,经兰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庭调解,双方当庭握手言和,一场持续数年的企业争议就此柔性化解。
2018年,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签订施工合同,约定工程施工中及验收合格后分阶段支付工程款。工程顺利完工验收,可约定的尾款却成了“悬账”——企业仅支付部分款项,剩余欠款申请人多次上门催要、发函催告,始终无果。七年里,申请人资金周转受困,双方从最初的协商沟通,逐渐演变成激烈争执,关系降至冰点,一度剑拔弩张。2025年,申请人无奈之下,按合同约定向兰州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仲裁庭审理时,考虑到双方争议焦点清晰,仲裁庭决定以调解为突破口,力促矛盾柔性化解。 首先仲裁庭组织双方逐一核对关键事实:2018年签订的施工合同合法有效,工程已完工并完成结算,欠款金额明确,且合同中仲裁管辖条款清晰。一番梳理后,双方在核心事实层面的分歧彻底消除,注意力从“谁对谁错”转向“如何解决付款问题”,紧绷的气氛稍有缓和。紧接着,仲裁庭“双向疏导”。一方面向被申请人讲清法律规定:拖欠工程款不仅影响施工企业正常运营,还可能因违约影响企业信用记录;另一方面也耐心倾听企业诉求,了解到其并非恶意拖欠,而是近期面临资金压力。找准症结后,仲裁庭和双方当事人多轮沟通后,终于达成一致。仲裁庭结合工程行业惯例,提出分阶段还款方案,条款既保障了申请人的收款权益,也给了被申请人合理的资金筹备期。在仲裁庭见证下,双方委托代理人当场签署调解协议,协议即时生效。七年积怨一朝化解,两家企业负责人均对仲裁庭的耐心调解表示感谢。
此次纠纷的化解,是兰州仲裁委员会践行 “高效公正、柔性解纷”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精准把握争议焦点,灵活运用调解技巧,既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也最大限度减少了对抗性,以仲裁温度为优化当地营商环境贡献了 仲裁力量 。
END
供稿:宣传部
责编:李 玲
编审:韩晓文 王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