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智锋 青岛报道
2025年10月27日,青岛海森林发制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森林”)完成上市辅导备案已过去一个多月。曾在2023年尝试IPO未果的这家青岛发制品企业,再次踏上资本之路。面对发制品行业整体放缓、出口环境趋紧的现实,海森林此番再启上市进程,既被视作一次重整旗鼓的尝试,也引发市场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再度审视。
一次未果后的再出发
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海森林于2025年9月18日在青岛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拟申请主板上市。本次辅导由国泰海通证券担任辅导机构,国浩律师(杭州)事务所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参与。
这并非海森林首次谋求A股上市。早在2023年,公司就曾启动IPO辅导,但最终未能进入申报环节。两年后重启上市,这也被视为企业继续寻求资本突破的信号。不过,与此前相比,资本市场监管更加趋严,消费类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海森林能否顺利闯关,仍待观察。
海森林股份成立于2020年,注册资本1.2亿元,其控股股东为青岛海森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65.36%。作为一家起步于传统制造的发制品企业,海森林在短时间内完成从代工到自营的转型,但上市资质与成长空间仍是外界关注焦点。
出口起家,转向国内
海森林的发展模式较为典型:以外贸假发出口为起点,依托青岛制造业基础走向国际市场。资料显示,2012年公司成为欧莱雅供应商;2017年出口额位列全国行业前三;2021年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产品销往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近年来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运输成本上升、海外需求波动,使企业增长压力加大。海森林自2023年起加速布局国内市场,在上海开设首家旗舰店,并于2024年扩产以应对双市场需求。但国内发制品消费仍属小众领域,品牌化路径漫长,消费者认知度有限。业内人士认为,海森林转向内需市场的节奏较快,但品牌沉淀和渠道能力尚未形成闭环。
行业分化与上市考验
发制品行业整体正处在调整期。随着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全球消费结构变化,企业利润空间被明显压缩。行业竞争从过去的“价格驱动”转向“品牌与供应链效率”的较量,中小企业生存压力上升。
在此背景下,海森林再次冲刺A股,被认为是一场高风险尝试。公司成立时间不足五年,注册资本规模有限,如何在辅导期内完成治理规范、财务披露与业务稳健性验证,将成为监管层重点考察内容。此前的辅导中止经历,也让市场保持谨慎态度。
海森林的二次IPO是一次试探,也是一种信号。从企业角度看,海森林希望借助资本市场扩张产能、优化现金流、强化品牌影响力;而从投资者角度看,一个高度依赖出口、国内市场尚未成熟的发制品制造商,其商业模式能否支撑长期成长,仍需更明确的市场验证。对海森林而言,这条路或许是唯一能延续增长叙事的方式。能否走得稳、走得远,将取决于其能否在资本化与产业化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