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矛盾的调处中,如何打破“调解-反复-再调解”的循环怪圈?今年以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梁徐街道将调解桌变为普法课堂,巧妙地将“调解”与“宣传”熔于一炉,走出了一条融合互促的善治新路。
“精准把脉”,于个案中窥见共性的影子
梁徐街道经过摸索和总结,认识到基层矛盾并非孤立的个案,其背后往往潜藏着普遍性的法律盲点、认知误区或村规民约的模糊地带。
“以前调解,就事论事,签完协议就算成功。但现在我们首先要问:这类问题为什么频发?根源在哪?哪些群众最需要被提醒?”一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道出了工作的转变。
无论是宅基地纠纷中折射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认知不足,还是赡养矛盾里隐含的孝亲敬老风气变化,抑或劳务纠纷中暴露的合同意识薄弱,都被梁徐街道视为开展精准法治宣传的“最佳教案”。调解员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成为矛盾的“分析师”,从个案血管中抽取出共性的血液样本。
“场景活化”,调解现场成为流动课堂
梁徐街道摒弃了“关起门来调解”的传统模式,将过程本身开放为一场沉浸式的体验教学。
对于典型的家庭邻里纠纷,调解地点往往就设在当事人的庭院或社区的“板凳课堂”。左邻右舍围坐一旁,调解员不仅调和双方,更以案释法,将枯燥的法条转化为鲜活的家常话,让围观者在潜移默化中明辨是非。
“专家会诊团”化解多年邻里纠纷,签订和解书
针对复杂专业纠纷,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顾问、民调专员组成“专家会诊团”,分析和裁决意见,对于旁听的社区干部和群众代表而言,无疑是一次权威、精准的业务培训。
“成果转化”,从一纸协议到一套共识
调解的成功,不只于一纸双方签字的协议,更在于由此凝聚的社区共识和价值导向。
每一件典型案件调解结束后,街道政法部门都会及时组织“复盘”。调解员将案例精髓提炼出来,改编成通俗易懂的“普法小故事”“警示微案例”,嵌入社区宣传栏、百姓大舞台的“法治小品”,以及“村村响”广播的日常节目中。曾经冰冷的矛盾,转化为了温热的警示教材,持续发挥着“处理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方”的长尾效应。
社区民调主任复盘矛盾调解
梁徐街道的探索,深刻体现了“防重于调”的治理智慧。它将资源投入从矛盾的“末端处理”前置至“源头预防”,通过“调解一件”这个“点”,精准撬动“教育一片”这个“面”,实现了政策宣传、法治教育、文明新风培育与矛盾化解的同频共振。
这种融合,仿佛细雨浸润,在悄无声息中驱散了观念的迷雾,筑牢了和谐的堤坝,绘就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中最生动、最恒久的“枫”景。(余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