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事人在和解协议上签字,一场跨越10余年的纠纷终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结案,简单两个字的背后,是执行干警累计600公里、60多个日夜往返、80余次进村入户的辛苦付出。
这一切还要从2010年说起。王二(化名)陆续借给王武(化名)58000元,却因后续王武的土地抵押和经营权流转行为,最终演变成三案交织的复杂局面。虽然法院依法作出了判决,但未能彻底解开当事人心中的疙瘩。王二拿不到欠款,王武认账但坚持要张三(化名)还地,张三是钱地两失,各方互不相让,案件执行一度陷入僵局。如何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考验着文水法院执行干警的智慧与担当。
面对这起时间跨度长、法律关系复杂、当事人对立情绪深的案件,执行干警没有简单机械地采取强制措施,而是选择了艰难但有实效的“调解优先”路径。他们深知,化解积怨才是根本。为了摸清情况、倾听各方真实想法、寻找调解突破口,干警们不计其数的深入村庄、田间地头、当事人家中以及村委会办公室。调解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面对三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局面,干警们多次组织大小协调会,每一次会议都意味着往返的奔波和数小时的耐心沟通。
案件的难点在于3起案件法律关系复杂交织,借款、土地抵押、经营权流转环环相扣。执行干警凭借扎实的法律功底,向三方当事人耐心细致的释法明理。他们结合法律规定,明确指出:口头抵押协议缺乏法定形式要件,未登记不能有效设立抵押权;王二无权直接处分土地;法院判决各方的权利义务是基于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的。为了更直观地帮助当事人理清复杂的债务关系和责任链条。干警们创新工作方法,绘制了一张简洁明了的债权债务责任关系图,这张图也成为了各方沟通的桥梁,让原本纠缠的法律关系变得一目了然,有效化解了当事人的疑虑,多年来僵持的局面缓和起来。
同时,法官又邀请农村经验丰富的村干部参与到调解工作中。村干部从邻里关系的角度对当事人进行劝导,引导各方换位思考。法律和乡情形成了强大的调解合力。经历了十余次的奔波努力,最终在村委会调解室内,通过执行干警反复的释法明理以及村干部耐心的劝导,三方终于放下了心中积怨,在和解协议上签字并摁下了红指印。事后,为了表达对执行干警的感激,当事人定制了一面锦旗送到法院,上面写着“执法为民一身正气维护正义两袖清风”——字里行间正是对执行干警工作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