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版权维权案件数量激增,但部分企业的维权方式却引发争议。搜狐新闻江苏中心线索平台收到网友投诉和爆料称,“玉兔音悦”(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玉兔音悦”)便是典型案例——参保仅1人的小微企业,近1年多累计发起366起版权诉讼,案由高度集中于“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被告涵盖企业、媒体、学校及个体商户,其维权行为被指存在明显“批量诉讼”特征,引发司法资源浪费与诉讼动机质疑。
企查查信用报告显示,仅2024年3月至2025年7月,“玉兔音悦”司法案件总量就达366件,立案信息228条、开庭公告363条。其诉讼地图覆盖广州、沈阳、成都等30余个城市法院。更值得关注的是108份公开裁判文书中,多数案件以原告撤诉或按撤诉处理告终。例如在(2025)鲁0103民初3972号案中,“玉兔音悦”起诉山东某教育公司后迅速撤诉;类似情节在湖北、浙江等多地重复上演。
工商信息暴露更多异常。“玉兔音悦”参保人数连续两年仅为1人,办公地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2588号2幢2楼——该地址同时挂靠845家企业及多家素材平台。2024年2月股权变更后,“玉兔音悦”方变更为“猴子音悦”(上海)网络科技。
耐人寻味的是,同一首在“猴子音悦”平台标价几十至几百元的背景音乐,在“玉兔音悦”网站上竟暴涨至9999元起。
多家媒体报道显示,类似“玉兔音悦”的公司通常采用固定套路:相同股东设立多家版权或影音图像平台进行正常经营,再利用空壳公司左手倒右手进行大量版权诉讼,形成一条以维护版权为名的被网友成为“碰瓷式”诉讼的产业链,利用低价收购海量图片和音乐版权,或从自身关联公司高价授权版权(提高诉讼或索赔标的金额),随后利用爬虫软件监测网络使用痕迹,批量发送侵权函施压,对未和解者发起诉讼。
在抖音平台已涌入大量“维权受害者”的控诉。这场以版权为名的围猎战,暴露出法律保护与商业伦理的深刻冲突——当司法程序成为牟利流水线,受损的不仅是企业权益,更是整个知识产权保护的生态根基。
“玉兔音悦”的案例并非孤例,而是当前版权维权乱象的缩影。当“维权”异化为“生意”,不仅损害司法公信力,更让真正的创作者权益被淹没在滥诉的洪流中。唯有法律、行业与社会合力,才能让版权保护回归其应有的轨道。
责任编辑:搜狐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