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善意不能打折扣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安徽省二胎补贴刚轮到我的时候,卫健委打电话说省内所有二胎补贴全部追回,已发放的从育儿津贴里扣除,没发放的直接截回。”近日,一则安徽省二孩补贴被追回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对此,安徽省卫健部门回复:“由于旧政策中二胎补贴的金额是2000元,新政策拟定二胎补贴金额为3600元,为避免差额引起发放混乱,因此暂停发放二胎补贴。”
今年7月,国家正式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国家基础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要求省级统筹统一政策,县级以下政府不得自行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或标准。这一制度设计旨在打破地方补贴“碎片化”,彰显政策的公平性与普惠性。
但政策并轨绝非“一刀切”。地方政策如何与国家政策衔接,考验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如果“粗线条”操作,直接暂停旧政策,甚至追回已发放的政策补贴,容易给群众带来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让人产生“政策说变就变”的困惑与失落,令惠民政策的善意大打折扣。
同为应对育儿补贴政策调整,四川省雅安市明确 “此前已领取过本地育儿补贴的家庭,不影响其继续享受国家补贴权益”,用“不设限”的承诺消除了家庭顾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一孩、二孩执行国家育儿补贴标准(3600元/年),三孩执行市级育儿补贴标准(10000元/年),实现与国家、自治区政策的融合,确保市民补贴只增不减。
只有将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合法权益置于政策转换逻辑的起点,才能实现政策的平稳衔接。面对生育支持这一关乎民生的系统工程,政策制定者不仅要考虑制度的统一性,更需兼顾执行的人性化。当前,各地亟需拿出清晰细致的过渡方案,对已发放的地方补贴明确“不追缴”原则,为政策切换设定合理缓冲期,同步启动国家补贴的宣讲与申领服务,让政策实现“无缝衔接”。
每一项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都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执行过程中,应更多考虑民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感受,探索更柔性、更具人文关怀的处理方式,化“被动解释”为“主动沟通”,消除民众误解、凝聚社会共识,让惠民政策真正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