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召奎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新思科技公司收购安似科技公司股权案。记者了解到,此案涉及全球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和设计IP产业重要供应商的并购,市场监管总局充分考量交易对全球和中国境内市场竞争的影响,通过剥离相关业务、保证互操作性等附加条件,有力维护了公平竞争环境,保障了下游客户和消费者的利益。
我国反垄断法明确规定了经营者集中事先申报制度,为规范这类经济活动提供了法律支撑。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对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进行调整,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经营者集中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反垄断监管执法效能,促进投资并购。
“减成本”成为企业普遍感受
新申报标准实施以来,“减成本”成为企业的普遍感受。多元化发展的央企代表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标准实施后,集团需要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约15%。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新申报标准在减少企业申报负担方面的成效。
新能源充电网生态运营商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也从中受益匪浅。公司董事长于德翔透露,2024年该企业申报的交易项目下降24%,相关交易推进更加顺利,其合规成本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新申报标准通过优化申报流程和条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企业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发展中。
审查效率提升,企业预期更稳定
审查效率提升是企业对新申报标准的另一个直观感受。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运营法律部负责人张乐久介绍,中金资本作为私募管理机构,基金设立、投资、退出等环节都可能涉及反垄断问题。新标准实施后,经营者集中审查效率显著提升。 2024年第二季度,该公司提交的一起申报,从材料准备到获批仅用了12个工作日,企业预期更加稳定。高效的审查流程让企业能够更快地做出决策,把握市场机遇,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长期代理企业进行境内外经营者集中申报,对各国审查制度的多样性和跨法域申报的复杂性深有感触的昭胜年利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廖曦告诉记者,对比不同法域的法律规定和审查实践,就简易案件而言,我国的审查效率在全球主要司法辖区中名列前茅,这展示了我国在反垄断领域监管效能的提升。
新标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来自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新标准施行后成效显著。一批规模较小的经营者集中不再需要申报,2024年申报数量较2023年减少117件,同比下降15%,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同时,2024年的案件平均受理时间、平均审结时间为18.2天和24.7天,分别缩短3.9天和1天,审查效率在全球各反垄断司法辖区位居前列。
当申报降量、审批提速、监管增效形成合力,我国正以更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为全球投资者注入信心,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公平竞争的制度基石。这些实践不仅是新申报标准落地的有力保障,更贡献了反垄断治理的“中国智慧”。市场监管总局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相关制度,不断提升监管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