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被国际刑事法院(ICC)羁押于海牙已逾百天,但案件审理进展迟缓。根据国际司法权威发布的报告显示,ICC处理案件平均周期长达3至10年,且实际逮捕率不足5%。在这样的国际司法背景下,菲律宾参议院动作频频,国内司法与政治的较量愈发激烈,一场关乎国家主权、法治与政治格局的重大考验正在悄然展开。
同样在7月,菲律宾参议院掀起风云,接连推出三项重要提案,局势迎来转折。由卡耶塔诺主导的第一份提案,主张将杜特尔特软禁,理由是羁押时间过长且健康状况堪忧,强调应保障前总统的基本人权。第二份提案则由邦戈等议员发起,要求政府与ICC就保释事宜展开正式谈判。第三份则是伊梅·马科斯亲自提交的提案,聚焦彻查非法引渡背后的责任人。这三项提案迅速点燃了菲律宾政坛,杜特尔特阵营在参议院的影响力随之凸显。
参议院的调查由现任总统小马科斯的亲姐姐伊梅·马科斯主导。她在听证会上揭露了针对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阴谋,明确指出整个逮捕过程违宪,侵犯了国家主权。调查报告用白纸黑字定性此次行动为“政治清算”,成为杜特尔特法律团队反击ICC指控的重要证据。律师们强调,杜特尔特从未有过潜逃可能,质疑ICC所谓“潜逃风险”毫无事实依据,坚决要求案件应当遵循法律程序,而非被政治因素左右。
3月11日,杜特尔特在马尼拉机场遭到国际刑警与菲律宾警方联合拘捕,执行的是ICC发出的逮捕令。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早在2018年就已正式退出《罗马规约》,理论上应不受ICC管辖。然而,这次逮捕并未通过国内法院的合法审批程序,参议院调查认定整个行动违宪,缺乏国内法律支持。马科斯政府动用大量警力配合执法,国内舆论对抓捕的合法性和动机纷纷质疑。
3月12日,杜特尔特被押送至海牙ICC羁押中心,并于3月14日通过视频方式参加了预审庭。此次逮捕引发广泛争议,民间、法律界及政界一致认为菲律宾主权遭到侵犯。参议院的调查报告成为杜特尔特律师团在ICC法庭上反驳检方的重要依据。菲律宾本土司法机构也认定此举程序违法,明显带有政治动机。
杜特尔特案件被视作ICC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压力测试”。4月15日,律师团队正式申请获取案件材料,直到5月16日才收到,延误近一个月。7月7日,部分关键文件才交给辩护方,其他请求仍未得到回应。杜特尔特被羁押时间已超过100天,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但ICC对管辖权的质疑和临时释放的申请一直未作正式回应。律师团队多次致函催促,ICC却以夏季休会为由不断拖延。
7月18日,杜特尔特首席律师考夫曼紧急向ICC递交提案,要求在7月25日休会前召开紧急会议,重新审视指控听证会的时间安排,防止案件被无限期推迟。原定于9月23日举行的听证会,是决定是否进入正式审判的关键节点。
根据ICC历年数据,案件平均审理周期长达3至10年,定罪率约65%,但无罪判决的反转率高达20%,实际逮捕率不到5%。杜特尔特案是ICC在亚太地区首个真正落地的案件,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和法律复杂性。
此案引发菲律宾社会强烈关注。杜特尔特的女儿、现任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积极奔走于海牙,争取国际支持。菲律宾国内抗议浪潮不断,多次在机场及主要城市爆发大规模示威,民众高举“还我杜特尔特”的标语,质疑政府突击逮捕的政治动机。
虽然杜特尔特任内的禁毒政策争议极大,但不少民众依然记得他“铁腕”扫毒、打击犯罪的形象,对政治清算的指控表示同情。参议院这三份提案的推出,被视为社会压力迫使政治体系做出调整的直接体现。杜特尔特派系在参议院的主导地位暴露无遗,而现政府在伊梅的领导下陷入被动应对。众议院被逼迫提交合宪证明,最高法院也密切关注弹劾副总统莎拉的动向,菲律宾政局进入多线拉锯的复杂阶段。
ICC成立的初衷是惩治国际重大罪行,维护全球正义,但现实却饱受诟病。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大国均对ICC实施制裁,质疑其司法双重标准及选择性执法。检察官丑闻、案件拖延和低逮捕率严重损害ICC的公信力。杜特尔特案被ICC视作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案件”,旨在通过亚太地区的首例案件巩固自身合法性和话语权。
菲律宾在2018年宣布退出《罗马规约》,理论上已脱离ICC管辖。然而,2023年ICC上诉分庭裁定恢复对菲律宾的调查。2025年杜特尔特被捕,实际上是现任政府推动。小马科斯政府口头表示不配合ICC调查,实际上全程配合,反映出国内外压力与权力博弈的复杂局面。
参议院调查报告和律师团队提供的材料成为杜特尔特团队反击ICC指控的核心法律利器。首席律师考夫曼与伊梅·马科斯的海牙会面,表明案件已超越个人命运,演变成菲律宾主权、司法独立与国际影响力的多维较量。一旦三项参议院提案全部通过,杜特尔特案将进入新阶段,菲律宾政局和利益格局也将重新洗牌。
ICC自2002年正式运行以来,已受理30余起重大案件。权威数据显示,案件审理周期普遍在3至10年之间,拖延现象普遍存在。定罪率约65%,无罪反转率却高达20%,实际被逮捕被告不到5%。多起案件因证据复杂、政治阻力和被告逃避司法等原因长期搁置。杜特尔特案作为亚太地区首个实际推进的ICC案件,吸引全球法律界和媒体高度关注。
近年来,ICC面临内外双重压力。美国等大国不仅拒绝承认ICC管辖权,还对其检察官实施制裁。欧洲成员国对ICC的支持因个别案件而出现分裂。菲律宾案件的推进,既是ICC提升公信力的尝试,也是对其自身制度极限的挑战。案件中的程序拖延、材料补交和听证反复,恰恰反映了ICC内部治理和国际司法协作的难题。
参考资料:环球网 2025年7月17日 06:38,菲律宾媒体报道:《反“非常规引渡”,马科斯亲姐提交〈杜特尔特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