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举行2025年首场制度创新新闻发布会,发布一批昆明片区在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制度型开放、提升沿边辐射能级方面的制度创新案例。其中,在数据产权建设、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等领域,开创全国先例。
探索新兴领域可复制推广经验
云南一直以来都是肉牛大省。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挖掘整合云南数据资源多样性优势,主动对接上海临港集团,帮助企业加强数据产权建设,沪滇携手推动“数字云牛”集成创新,全国首单牧业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功落地。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制度创新部特聘高级主管董佳介绍,通过“数据确权—资产入表—知产质押”全链路机制,推动数据成为可评估、可交易资产,破解传统牧业与供应链金融“两张皮”难题。全国首单牧业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案例,帮助片区企业获得1000万元授信,也为全国肉牛产业提供了首套数据金融化路径的解决方案。
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积极联合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其中,中国银行云南分行服务外贸企业率先实现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跨境贸易支付场景业务落地,首笔试点金额496.56万元,是全国首单中国对迪拜汇款业务,也是云南省首笔对阿联酋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董佳介绍,传统跨境支付流程复杂,需要经过多家银行中转,耗时长且易产生汇兑风险。通过货币桥平台进行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境内外银行点对点支付,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汇兑风险和手续费成本。首单落地,为未来省内外贸企业开展多国别跨境支付业务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接下来,依托“数字云牛”数据资产化经验,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将尝试建设中国—东盟跨境数据交易服务中心,探索数据跨境“白名单”管理,为区域数字贸易提供基础支撑。“我们将着力破除贸易壁垒,努力在边境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兴领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昆明经验’。”董佳说。
用好信用资产 助企减负拓市场
信用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依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推出无忧信用保险,精准护航企业“南向出海”。
无忧信用保险承保范围包含一般贸易及对外工程和设备出口项下的商业风险(买方破产、拖欠、拒收货物)和海外投资项下的东道国政治风险与主权信用风险(战争、外汇管制、进口禁令等)。
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印发配套政策,企业在享受省级免费保障服务和保费补助的同时,还可享受片区给予每户企业每年信用保险、资信调查、运费保险、进口预付款保险不超过50万元保费补助。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信用保险+融资”模式,出口企业凭借保单增信经银行评估后即可获得出口收汇融资。
2024年,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通过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方式享受免费领取统保平台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达57家,实现“一键投保、免申即享”;通过非统保平台投保信用保险、进口预付款保险等险种的外贸企业达27家,累计支持企业出口创汇超3亿美元。2025年,为区内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具跨境融资性保函,助力其在国际市场获得7.1亿元外资银行离岸人民币贷款,有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解决多头多级抽查问题,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通过整合行业抽查事项,优化“一业一查”清单,建立动态监管对象名录库,制定合规手册,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和信用修复平台,探索推行“一业一查+信用”综合监管模式。
官渡区自贸办副主任赵梓含介绍,通过多部门联合检查,17个试点行业的抽查任务数、检查对象数同比下降55%,事项覆盖率同比提升55%,实现“管行业”模式转型;“企业安静期”等措施大幅减少对经营活动的干扰。同时,促进企业诚信自律,依托信用平台与修复机制,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异常名录企业中3.9万户完成移出并修复信用,形成“守信激励、失信约束”的良性循环,以较低监管成本实现高效治理。(昆明日报 记者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