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指数在10月31日观点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1—10月房地产企业销售表现·观点月度指数》中,我们发现房市政策刺激效应消退,重点城市成交环比降12.53%,投资同比降13.9%。房企融资成本分化,央企利率低至2%左右,出险房企融创、碧桂园等通过债转股等多种方案应对债务重组。
政策刺激效应消退 市场表现低迷
观点指数监测的6个重点城市中,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量呈现政策刺激消退的共性特征。
其中,商品住宅成交面积192.12万平方米,环比下降12.53%,商品住宅成交套数1.68万套,环比下降12.61%,显示前期政策宽松带来的需求释放已近尾声。截至2025年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3152.1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22%。
分城市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因前期政策透支效应明显,环比降幅显著;
北京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27.15万平方米,环比微降0.61%,同比下降17.42%,商品住宅成交2350套,环比上升8.75%,同比下降27.09%。截至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408.0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43%。
而北京二手房市场近期也呈现热度缩减的态势,同期北京二手房成交7476套,环比下降31.62%,成交面积66.65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2.61%。套均面积稳定在89平方米左右。
上海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52.80万平方米,环比下降28.76%,同比下降17.42%;商品住宅成交套数为5098套,环比下降29.65%,同比下降19.17%。截至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860.8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4%。
同期上海二手房成交12139套,环比下降21.37%,成交面积为99.04万平方米,环比下降23.45%。套均面积稳定在81平方米左右。
深圳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10.29万平方米,环比下降19.64%,同比下降45.96%;商品住宅成交套数为1043套,环比下降15.82%,同比下降45.85%。截至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209.8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97%。
截至10月前三周,深圳二手房成交2979套,环比下降19.73%,成交面积为29.14万平方米,环比下降20.58%。套均面积稳定在94.46平方米左右。
广州呈现环比反弹但同比深跌;杭州、成都调整幅度较大,区域分化加剧。广州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42.53万平方米,环比上升17.98%,同比下降40.74%;商品住宅成交套数为4019套,环比上升20.04%,同比下降40.54%。截至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565.91万平方米,同比上升3.24%。
10月前三周,广州二手房网签2087套,环比下降62.12%。网签面积为20.45万平方米,环比下降62.28%,套均面积稳定在98平方米左右。
杭州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15.35万平方米,环比微降0.53%,同比下降43.85%。商品房成交套数为918套,环比下降13.64%,同比下降54.91%。截至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281.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7.06%。
二手房成交套数为1917套,环比下降20.56%;成交面积为19.39万平方米,环比下降21.75%,套均面积稳定在101平方米左右。
成都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44.01万平方米,环比下降18.37%,同比下降22.25%。商品房成交套数为3398套,环比下降19%,同比下降21.23%。截至10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825.5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62%。
二手房成交套数为11995套,环比下降19.86%。成交面积为113.30万平方米,环比下降20.39%。套均面积稳定在94平方米左右。
总体而言,政策宽松带来的需求释放已近尾声,市场修复动能减弱,后续需关注政策面(如信贷、限购调整)及居民收入预期对需求释放节奏的影响,预计短期市场将维持“量稳价跌”的调整态势。
投资端与资金端数据双走弱,房企融资成本分化
2025年1-9月,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呈现下行态势,投资端与资金端数据双双走弱,显示了市场调整压力持续增大。
从投资端来看,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7706亿元,同比下降13.9%,跌幅较1-8月扩大1个百分点,持续走弱,达到年内新低。9月单月同比下降21.27%,跌幅比8月份扩大1.8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52046亿元,下降12.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
从企业资金端来看,1—9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2299亿元,同比下降8.4%。其中,国内贷款11294亿元,下降1.4%;利用外资18亿元,下降37.3%;自筹资金26111亿元,下降9.3%;定金及预收款21138亿元,下降10.3%;个人按揭贷款9884亿元,下降10.6%。
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幅度对比去年同期呈现扩大态势,显示企业融资能力持续弱化,销售回款能力不足。
综合来看,当前市场呈现“投资-销售-资金”负向循环特征,政策端需在保交楼、稳融资、促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以阻断市场下行惯性,避免系统性风险累积。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
观点指数观察到, 从总体规模来看,2025年9月地产债总发行量391.69亿元,同比增加38.59%;1-9月累计发行量3805.65亿元,同比微降0.11%。净融资规模-99.19亿元,由增转跌,环比来看,仅1、7、8月为正,其余为负。1-9月累计净融资规模为-448.05亿元,同比增加82.67%。
步入第四季度,房地产企业融资活跃度持续攀升,融资成本持续下降。近期,多家行业头部房企集中发行债券,融资利率普遍降至约2%的水平,部分央企发行的债券利率更突破2%关口,达到更低水平。
10月10日,华润置地控股有限公司披露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告,该债券期限为5年期,发行规模20亿元,票面年利率为2.16%,
招商局蛇口同样动作频频。9月25日,招商蛇口发布2025年度第四期中期票据发行情况公告,债券“25招商蛇口MTN004”期限为3年,起息日和兑付日分别为2025年9月25日和2028年9月25日。计划发行总额与实际发行总额均为35亿元,发行利率为1.89%。10月22日招商蛇口公告,公司发行规模不超过40亿元,债券分为两个品种,其中品种一期限为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品种一票面利率为1.90%。
与此同时,地方国企融资力度亦有所加大。10月22日,京能置业宣布完成总规模不超过3亿元,期限为2年,债券票面利率为2.04%的非公开公司债券发行工作。
民营房企海外融资加速。新城发展全资子公司新城环球9月23日发行1.6亿美元2年期优先担保票据,利率11.88%,系其年内第二笔美元债;此前6月新城发展已发行3亿美元高级无抵押债券,成为近3年首家重启境外融资的民营房企。
作为出险房企的代表,融创聚焦“债转股+股权稳定”,通过强制可转债实现债务削减,但需应对转股价倒挂与股权稀释挑战。
融创中国以“全额债权转股权”为核心方案,通过发行两类强制可转换债券实现债务削减:一类转股价6.8港元/股(重组生效日可转股),另一类3.85港元/股(18-30个月后转股),当前股价仅1.51港元,债转股后股权稀释风险显著。
为稳定股权结构,方案同步推出“受限股票”机制——债权人每100美元债券对应23美元债券分配给主要股东,但股东6年内仅享受限权利(无处置/抵押/转让权)。该方案已获98.5%债权人投票支持,11月5日香港高院聆讯若通过,将完成重组“最后一公里”。
碧桂园通过控股股东承诺加强对债务重组的实质性支持,控股股东所控制的必胜有限公司于10月13日签署不可撤回承诺,将以每股0.60港元的价格认购资本化股份,用于抵销约11.4亿美元股东贷款。债务重组方面,目前77%的债权人已签署重组协议,预计压降116亿美元债务。
境内债券重组中,8只已通过(涉及134.17亿元),仅H16腾越2待决;境外方案拟于11月5日债权人会议投票,若成功最高可降债117亿美元(约840亿元),并释放700亿元净资产。
万科依托大股东支持维持流动性,但评级下调警示信用风险。万科通过大股东深铁集团9次累计260亿元借款支持,已完成243.9亿元公开债务偿还,2027年前无境外债到期,生产经营保持正常。不过10月21日,穆迪下调了万科的家族评级至“Caa2”,展望“负面”,因信用状况评估。反映市场对其信用状况的担忧,需关注后续融资能力及大股东支持的持续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