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的结婚与离婚数据悄然揭晓,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情感的微妙变迁。民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仅为18万对,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5.9万对,降幅高达8%。而离婚登记对数则攀升至63万对,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7万对,增幅达到10%。这一趋势,已非短期现象,而是绵延日久,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
回溯往昔,早在疫情尚未肆虐的2019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尚高达926万对,彼时婚姻之舟似乎仍行驶在平稳的水域。然而,时光荏苒,至2024年,这一数字已锐减至610.6万对,仅剩2019年的三分之二有余。离婚登记对数虽亦有所下降,从404.3万对减至262.1万对,但若以占当年结婚登记数的比重来衡量,这一变化却微乎其微,从43.7%微调至42.9%。简而言之,结婚数大幅缩水,而离婚率却如磐石般稳固。
从“身边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大龄未婚青年的身影愈发密集,他们或彷徨、或坚定,各自怀揣着不同的故事与选择。这些样本的累积,不仅触动了观察者的心弦,更促使思想的河流悄然转向。从最初的忧虑与急切,到逐渐的理解与认同,或许,我们该反思的并非他们,而是那看似牢不可破却已略显陈旧的婚姻制度。
婚姻,本应是携手共进的契约,是风雨同舟的承诺。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封建社会,男女分工明确,少了任何一方,生活的齿轮便难以顺畅运转。即便在解放初期,一穷二白之中,人们亦能因共同的奋斗目标而欣然步入婚姻的殿堂。那时,结婚的成本虽非低廉,但收益却足以抵御生活的风雨,成为艰难岁月中的坚实依靠。
然而,时至今日,婚姻的天平已悄然失衡。结婚成本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房子、车子、彩礼……每一项都足以令人望而却步。而离婚率的攀升,更是让婚姻成为了一场高风险的投资。一旦婚姻破裂,不仅前期投入化为乌有,更可能面临财产分割的残酷现实。那些曾经以为坚不可摧的资产,瞬间成为分割的战利品,甚至连父母的遗产也难以幸免。
更为严峻的是,社会中不讲究之人日益增多,他们或怀揣不良动机,或肆意挥霍信任,让婚姻成为了一场充满变数的赌博。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婚仿佛成了一次生命的豪赌,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而女性群体的崛起,更是为这场变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工业社会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女性已无需再依附于男性而生存。她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在各个领域绽放光彩。健全的法律体系也为她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让她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婚姻,对于她们而言,不再是唯一的归宿,而是追求幸福的一种选择。
婚姻之舟在时代的洪流中摇曳生姿,既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或许该重新审视婚姻的意义与价值,寻找那份既能共担风雨又能共享阳光的真爱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