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王炜华 定陶报道
在定陶区滨河街道崔庄社区的万城蓝钻小区,一间挂着“矛盾纠纷调解室”标牌的房间格外醒目。
“在小区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是化解城市社区矛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一个个扎根小区的调解室,悄然改变着社区治理生态。”定陶区滨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可说道。
让“身边人”解决“身边事”
据了解,为更好开展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滨河街道今年对管理模式进行了优化调整,取消城市管区,下沉40名街道干部充实到社区一线,在小区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目前街道已设立一处高标准综治中心、建成26个特色调解室。小区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在社区党委和小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成立了调解委员会、治保委员会,明确了单元楼长,同时吸收两代表一委员、法律顾问、社区工作者、物业、业主代表等多方力量开展该项工作。调解室实行工作日坐班制度,值班人员不仅收集信息、建立台账,更主动走访摸排,将“等矛盾上门”变为“找矛盾下去”。街道干部从“管理者”变身“调解员”,把办公室搬到矛盾现场,让专业力量沉到楼栋单元、留在居民身边,确保工作开展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不走过场、不打折扣。
“我们通过宣传发动,将业主代表、党员干部等‘热心人’纳入到各个小区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中,了解群众所需所求,让‘身边人’解决‘身边事’,为居民营造了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姚庄社区党委书记姚元福说。
找到解决矛盾的金钥匙
“因为工作关系,过去楼上一有动静我就神经紧绷,实在受不了只能搬家。”万城蓝钻小区的一位业主提起持续数年的噪音纠纷仍心有余悸。
作为小区调解室的成员,滨河街道平安法治办副主任王继俊一直坚守在矛盾化解的一线,他和其他调解员先后多次入户调解。
“两家的矛盾由来已久,去了一趟两趟,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王继俊说。调解团队没有放弃,建议楼上更改管道,组织双方面对面沟通,甚至深夜到居民家中实测分贝。尝试多种方案后,最终化解了积怨,业主得以重返家园。
当搬离的楼下业主最终重返家园时,王继俊深有感触:“化解心结比解决噪音更重要,只有把腿迈进门,把话说道心坎上,才能找到矛盾‘活扣’。”
“滨河街道下辖10个城市社区,共划分24个网格,楼栋长200余人。目前街道在万城蓝钻等3个小区设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室,同时我们还通过‘同心圆议事台’‘民主议事亭’等平台,让居民在‘拉家常’中吐露心声。街道仅去年就通过收集诉求成功调解纠纷359起,一次性化解率高达98%。”滨河街道综治办负责人刘广安说。
构建“大综治”格局
“以前有矛盾不是打110就是拨12345,现在调解室就在楼下,有了什么事几分钟就能找到管事的人!”一位居民说。从“求助无门”到“触手可及”,滨河街道将治理神经末梢延伸至小区单元,让居民真正拥有了“家门口的管家”。滨河街道用居民自治唤醒社区活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
当调解室成为小区的“标配”,滨河街道通过集成各方资源、集成工作机制,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理想照进了现实,构建起基层社会治理“大综治”的工作格局。
“城市社区治理的核心是让居民‘说话有地方、诉求有人管’。滨河街道小区调解室让党支部扎根楼栋、让服务抵达门口,把办公室‘钉’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不仅是不仅化解了纷争,提升了居民的信任感与归属感,更是党的群众路线落地生根的缩影。”定陶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胡天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