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昱霖 本报通讯员 周斐
如今,一提起工会,还在康复中的河北省沧州市快递员小西(化名)备感亲切。
2016年3月,小西通过沧州市某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劳务派遣,成为某快递企业的投递员。2024年初,小西突发疾病住院治疗。经过数月的康复治疗,虽病情有所好转,但医生诊断指出,他的身体状况已无法继续从事高强度的快递配送工作。
得知这样的消息,作为家里顶梁柱的小西顿感生活的无力。2024年12月31日,小西被该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辞退,与公司签署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公司同意支付小西经济补偿金4.36万余元。然而,直到今年3月,该公司仍未向小西支付这笔补偿金。
2025年3月6日,小西向沧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于3月11日向沧州市总工会申请法律援助。沧州市总立即启动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当天就完成了所有审批手续,指派在快递员法律服务工作站驻点、工作经验丰富的律师郝晓松承办此案。
快递员法律服务工作站是沧州市总于2024年11月联合沧州市法院、检察院、人社局等单位在沧州市工人文化宫设立的,工作站成立伊始就实行“高配设置”——工作站由30余名资深审判员、仲裁员、专家学者和执业律师组成法律服务团,为快递从业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法律服务。郝晓松就是快递员法律服务工作站的法律服务团成员之一。
“在这个案件事实清楚的情况下,我们要为劳动者争取最大的利益。”接手案件的郝晓松在展开深入调查后认为,该用人单位存在违规行为。“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因劳动者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本案中,从小西接到辞退通知到正式解除劳动关系,间隔时间明显不足。”郝晓松说。
2025年3月31日,小西、快递企业、人力资源公司三方调解会举行。郝晓松据理力争,从法律角度指出用人单位的程序违法问题,强调其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并从情理的角度出发,讲述小西作为家庭顶梁柱面临的现实困境。
经过多轮协商后,最终人力资源公司同意在原补偿金的基础上再增加3300余元,总计支付4.7万余元的经济补偿。
“真没想到还能多拿到3300余元补偿金,感谢工会和郝律师,快递员法律服务工作站太给力了!”近日,收到补偿金的小西激动地说,“整个法援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工会组织的温暖。”
和小西一样,更多的快递员感受着工会组织的温暖。据了解,快递员法律服务工作站成立7个月以来,已开展劳动合同法规、劳动仲裁程序、企业合规经营、家庭财富传承等普法类活动5场,通过构建“申请—受理—指派—跟踪—反馈”全链条服务机制,实现了职工群众维权诉求的“一站式”响应。
据了解,目前,沧州市有快递企业203家,快递员6700余名。沧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站将继续扩大服务覆盖面,把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同时探索“互联网+法律援助”新模式,让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受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