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湾仔主干道。
近期,数字资产的发展在市场上引发热烈讨论,其中稳定币的发展前景和监管需求备受各界关注。香港作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一方面紧贴市场发展潮流,推动金融创新;另一方面针对稳定币的发展特性,搭建监管框架,构筑安全屏障。
《条例》生效后将开始接受牌照申请
今年8月1日,香港特区《稳定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落地生效。这是香港首次引入锚定法定货币的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条例》进一步完善香港数字资产活动的监管框架,以保障货币和金融稳定,并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条例》生效后,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金管局”)将开始接受牌照申请。目前,香港金管局正就落实《条例》的具体指引进行市场咨询,争取尽快订立指引。
《条例》是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该框架平衡了风险管控和促进行业发展的特点,例如采取较开放的模式,允许持牌发行人可选择不同法币币种,作为发行稳定币的锚定法币。有市场意见认为,这是全球Web3.0发展的里程碑,也是香港成为国际Web3.0中心的重要一步。
如何推动稳定币应用场景的拓展是市场关心的关键问题之一。7月2日,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在回应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提问时表示,为了释放稳定币的潜力,特区政府及监管机构将提供有利的环境及必要的监管指引,促进香港持牌稳定币发行人探索并实现不同的稳定币应用场景,以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实际“痛点”,针对潜在风险提出监管重点,推动市场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香港金管局在去年年初推出稳定币发行人“沙盒”,让参与机构在有限范围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就稳定币的应用场景和运作进行试验。此外,香港特区政府最近发布了《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以下简称《宣言》),提出特区政府将探讨以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之一。
“不应将稳定币视为生财或发财工具”
据香港特区政府介绍,稳定币的运作可令实体经济更有效率。很多涉及发展中国家的跨境交易,由于本币有很大潜在风险,包括汇率波动、通胀等,交易方对持有本币有顾虑,加上当地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备,因此存在“痛点”。
稳定币与一些可靠法定货币挂钩,并以区块链流通作为基础,可以面对“痛点”,从而解决问题。正如许正宇日前所说,不应将稳定币视为生财或发财工具,而应该把它看作金融发展的工具或者一种支付手段。
香港金管局早前也提醒投资者,稳定币并不是投资或投机的工具,而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工具之一,其本身并没有升值空间。以跨境支付这类应用场景为例,除了稳定币,其他新型支付工具还包括部分央行合作建立的CBDC(即央行数码货币)网络、某些国际银行计划发行的代币化存款、快速支付系统跨境连线等。这些支付工具各有特点,成熟程度不一,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由市场力量决定。
稳定币热潮涌动,公众教育有待深化
香港特区金融服务界立法会议员李惟宏表示,普通市民未必能分清稳定币、加密货币、央行数码货币等数字资产,担心有不法分子从事无牌经营甚至诈骗,因此应关注政府如何做好公众教育。对此,许正宇回应称“有进行投资者教育,以帮助市民了解和认识产品差别及细节”。
谈及《宣言》时,李惟宏对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认同《宣言》提出稳定币在传统系统以外提供一个具备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有潜力革新支付、供应链管理及资本市场活动,并欢迎市场参与者就政府如何试验及使用获发牌的稳定币提出建议。
李惟宏透露,香港特区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近期曾讨论香港金融科技发展相关议题,包括虚拟资产场外交易及托管服务发牌制度的立法进程、证监会今年推出的虚拟资产市场路线图,以及代币化投资产品。会上,议员积极提出相应建议,政府也采纳有关内容和建议,并体现于《宣言》之中。
记者观察
探索稳定币支付功能 前瞻性布局或成新优势
香港《稳定币条例》8月1日生效,将成为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新规不仅为数字资产活动筑牢安全堤坝,也为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注入新动能。
香港的优势在于其主动构建的监管与创新平衡术。香港金管局一方面引入发行人发牌制度,明确风险管控红线;另一方面采取开放模式——允许持牌机构选择不同法币作为锚定对象,并设立监管“沙盒”为应用场景创新提供试验田。
配合《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对稳定币支付功能的探索,一套“监管护航+创新激励”的生态体系正逐步成形。这种前瞻性布局,使香港在解决跨境支付效率低下等实体经济“痛点”上拥有了独特工具优势。
然而,稳定币的潜力释放仍面临现实挑战。多位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都表达了对这一创新支付工具的担忧。其中,公众教育的深度与反洗钱技术的有效性,仍需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
香港以全球视野推动稳定币监管落地,展现出拥抱金融创新的魄力。但新规只是起点,未来能否在公众信任、风险防控与国际标准协调上持续完善,将决定这条安全航道能否真正承载稳定币的价值之舟。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肖遥
上一篇:打造涉外法律服务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