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2025农村能源发展大会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交流会上,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代红才发布《中国农村能源政策与实践》报告。报告指出,相比能源三要素(低碳、安全、经济),农村能源发展有自身特殊性,需统筹普惠可及、清洁低碳、可负担可持续、安全可靠四大核心要素,且各要素内涵随发展阶段不断深化,体现从“基础保障”到“高质量发展”的进阶逻辑,也是“生存型能源需求”向“发展型能源需求”的升级。
代红才表示,随着农业强国规划、乡村产业规划陆续发布,农村终端能源消费将呈现总量持续增长、结构深度优化特点。未来10年农村用电量年均增速高于全社会用电,2035年电气化水平将高于全国。
国网能源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能源资源化利用空间巨大,其中仅农村地区屋顶光伏技术可开发潜力超8亿千瓦。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的技术可开发量分别超过100亿、450亿千瓦,农村地区占陆地国土空间超90%,能源资源潜力巨大。分布式光伏主要集中在住宅、工商业、公共建筑屋顶,以及滩涂水库鱼塘、铁路高速公路和农业大棚等场景,技术可开发潜力超过20亿千瓦,城镇和农村住宅、工商业屋顶、滩涂水库鱼塘、公共建筑屋顶、铁路高速公路和农业大棚等场景,占比分别达到46%、24%、16%、11%、2%和1%。
代红才预计,农村能源碳达峰将早于全国能源达峰整体进程,核心原因在于农村能源消费增速慢于全国,且可再生能源替代速度更快、终端能源消费加快清洁化等。未来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快速,预计2030年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约为7.1亿至8.5亿千瓦。此外,近年来电采暖经济性出现拐点,常态使用成本逐步接近散烧煤,散煤加速被替代;农业机械电气化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电动农机渗透率加快提升。(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