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仲裁”到“多元服务”,长沙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下简称“市仲裁院”)以“仲”心为民的担当,探索出一条解纠纷、促就业、防风险、强队伍的创新路径。为助力劳动者端稳“饭碗”、企业稳健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长沙样本”。
仲裁+调解:“一纸协议”升级为法律保障
长沙木工任师傅的手指在工地上不小心骨折了,通过多方调解协商,任师傅与用工方达成调解协议,但他担心与用工方的“一纸协议”最终“一拖了之”,无法兑现。得知在市仲裁院可以将第三方达成的调解协议置换成具有强制执行力的“仲裁调解书”,任师傅抱着尝试的心态提出了申请,市仲裁院“一站式”调处中心接到任师傅的申请后随即启动审查置换程序,当天任师傅就收到了“仲裁调解书”,如果用工方不履行调解协议内容,能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任师傅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自2024年12月湖南省人社厅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协议仲裁审查确认工作的通知》以来,市仲裁院积极落实政策,推动调解协议与仲裁文书无缝衔接,此类置换机制使劳动者维权“最多来一次”。据长沙市仲裁院2025年1—4月统计数据显示,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提升至68%,结案率达91%。
仲裁+就业:解“法结”更解“心结”
“案子调解完,新工作也有了着落!”王先生被公司违法解雇后来到市仲裁院申请劳动仲裁,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给王先生同步推荐对口企业岗位信息、发放就业口袋书、并邀请其参加“再就业”技能培训课程,领取仲裁调解书的前一天王先生已经在新公司办理了入职手续。
现在,在招聘会的现场可以看到劳动仲裁咨询的窗口啦!市仲裁院从2025年开始在招聘会现场配驻资深仲裁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联合心理咨询、职业规划,提供多维度服务,累计已经惠及100余人次,帮助劳动者“轻装上阵”!
市仲裁院创新推出的“推荐+帮扶+保障”就业一条龙服务,通过主动收集劳动者就业需求,联动推送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及失业保险政策,主动提供劳动保障相关法律咨询等方式,帮助劳动者从“失业者”向“新就业者”转变,实现维权与就业“两不误”。
仲裁+工伤:“联企工作室”筑牢风险防线
“工伤预防和处理有抓手了!”湖南某大型建筑公司的法务李先生满脸笑容。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一起工伤案件可能压倒一个家庭、拖垮一个企业。为更好提升工伤案件处理效能,2025年4月,长沙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陈东辉带队赴湖南某大型建筑公司开展联企工作,同时为300余名员工专题讲解工伤纠纷处理,现场分类解答200余条实操问题,重点推广“一会三卡”制度(“一会三卡”是指:安全生产班前会、安全体检卡、危险作业卡、应急处置明白卡,该制度能有效预防工伤发生)。
近年来,该院设立“联企工作室”,收集形成重点企业和用工风险高发企业名单,由领导干部带队,为企业提供上门合规辅导、用工风险评估等服务;在办案过程中落实将“一会三卡”的宣传单与仲裁文书捆版送达。目前市仲裁院每1位干部联系服务3到5家企业,通过上门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等方式,累计服务企业百余次,2025年1月—4月,工伤类型案件投诉咨询量占全部劳动争议相关投诉咨询量的比重较去年同期降低44%。
仲裁+宣教:专业队伍锻造维权“加速器”
每周四市仲裁院都会“开课”,邀请业务专家分享经验、交流业务、宣传普法。市仲裁院河东庭的陈庭长是“讲席”上的常客,她曾是高校法学老师,又在劳动仲裁业务一线耕耘十多年,是不折不扣的“双料专家”。近期因为发现兼职仲裁员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陈庭长迅速收集问题,针对收集到的问题组织资深仲裁员分析、研讨、备课,各个击破。刚刚被聘为兼职仲裁员的谭律师感慨:“满满都是干货,可以直接用到办案中,在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也能快速解决问题。”陈庭长还经常给企业授课、参与人社直播为劳动者解惑,是市仲裁院的“明星讲师”。
“内外兼修”是市仲裁院长期坚持的宣教原则。对内定期开展案例研讨、技能比武等培训,去年以来,累计培训仲裁员、调解员合计1000余人次;对外打造“长沙劳动仲裁大讲堂”品牌,围绕企业合规、新业态用工等主题举办或参与公益普法活动20余场,普法直播场均观看人数约50万人次,做到覆盖千企万人,超95%的内容被评为“实用性强、易操作”。
来源: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