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就是要融入群众中,脚沾泥土、耳听民意,把法理情融入矛盾纠纷化解,既解事结更解心结。”
□本报记者 周晓荷
“小徐,你又来了啊。”6月27日,淇县庙口镇庙口村,正在胡同口乘凉的张大娘远远地就认出了熟悉的身影。“大娘,您孙子快放暑假了,这是防溺水宣传单,可得多操心……”徐梦龙将印着安全知识的彩页递到老人手中。
37岁的徐梦龙是名党员,也是庙口镇综治中心主任。全镇20个行政村共1.7万常住人口,他自信能跟多半群众“混个脸熟”。“我们推出‘平安建设周三宣传日’活动,每周三风雨无阻,逐村宣传,加上防汛、防溺水等不定期走访,时间长了人就熟了,人熟了,基层工作特别是调解工作就好开展了。”他说。
村里人评价徐梦龙是个调解能手,而他却称自己曾是个见人就脸红的社恐青年,“2019年,我第一次调解,面对因赡养老人问题争吵的兄弟俩,半天插不上话”。关键时刻,老同事一句话点醒了他——调解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你不去听群众咋说,咋能干得好?
徐梦龙开始逐户走访,发现兄弟俩矛盾根源在于亲情的缺失。“我拉着村干部、家族长辈,给他俩讲法律讲人情,最终俩人握手言和。”他回忆。从那以后,他琢磨出化解矛盾要“三听”:听当事人双方讲矛盾根由、听邻里乡亲说客观看法、听司法部门给专业意见。
从事调解工作这些年,徐梦龙遇到过不少“硬骨头”。村民侯某建房垫高路基,导致收割机通行时撞坏邻居秦某家雨搭,村里5次调解未果。徐梦龙得知此事后,启动“九员联动”矛调机制,由综治中心牵头,派出所、司法所等多方参与调解,最终双方和解。此后“三调”逐渐成形:依托综治中心平台作用,接诉即办现场调、民主协商团队调、部门联动司法调,推动基层群众琐事就地就近化解。
如今,徐梦龙兼任庙口镇王洞村党支部书记,他的车里常备着血压仪、政策手册等,“特殊群体问上门,困难问题帮上门,政策法规送上门”,这“三上门”成了他的工作日常。
从社恐青年到调解能手,这位年轻党员用“三听三调三上门”工作法,敲开了群众的心门,打开了基层治理新局面。“党员就是要融入群众中,脚沾泥土、耳听民意,把法理情融入矛盾纠纷化解,既解事结更解心结。”徐梦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