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白宫近期突发重大人事变动,国家安全委员会内负责对华政策的团队被集体解雇,相关人员甚至被要求在30分钟内离开岗位。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又将走向何方?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创立于杜鲁门时期,旨在为总统提供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建议,并协调政府各部门相关事务。在拜登政府任期内,该机构拥有300多人。而如今,特朗普计划将其规模大幅缩减,目前已解雇数十人,另有约160人被安排“临时休假”,工作人员数量预计从350人削减至150人以下。此次针对国安会的大规模裁员,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被解雇的人员中,亚洲事务部门几乎全军覆没,尤其是负责中国事务的团队,仅亚洲事务高级主任伊万・卡纳帕蒂留任,其余成员均被扫地出门,且被要求半小时内收拾行李离开白宫旁的艾森豪威尔行政大楼。
特朗普(资料图)
曾经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扮演重要角色的白宫贸易问题顾问纳瓦罗,此次也被排除在决策核心之外。纳瓦罗是坚定的反华派,一直主张对中国经济实施“全盘封锁”,此前特朗普多项对华强硬经济政策的出台都有他的身影。但如今他被替换,无法参与中美磋商,这无疑是一个强烈信号,表明特朗普对其相关政策和建议已失去信任。
此前美国的一系列对华经济对抗行动成效不佳,美国不仅未能在贸易战中达到预期目的,还引发国内诸多产业不满。美国农业出口因关税政策暴跌,约23%的美国农场面临破产;零售巨头沃尔玛利润下降12.1%,股价暴跌19.3%;F-35战斗机因稀土供应问题面临停产风险。这些受影响产业在特朗普的票仓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困境转化为政治危机,使得特朗普不得不重新审视身边的政策团队。
特朗普(资料图)
此外,美国国内矛盾也因对华政策激化。美国12个州组成联盟,公开反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这严重冲击了其政策推行。同时,亲民主党媒体借此机会大肆宣扬特朗普“对华作战失败”,民主党也频繁访华拉拢美企选票,进一步加剧了内部政治分歧。在这样的局面下,特朗普将矛头指向了为其出谋划策的政策团队,试图通过人员调整来改变现状,重新掌控局面。
一直以来,特朗普的行事风格就较为独特,常常凭借直觉做决策。在他看来,国安委中的部分专业官僚既质疑他的“直觉式决策”,又无法有效执行他的激进政策。例如在关税等对华政策上,他的想法与这些专业人员的观点相差甚远。对于特朗普而言,这些人不仅无法提供符合他心意的建议,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的决策执行。所以,他希望通过此次人事调整,将国安委转变为更专注执行自己议程的机构,而非参与政策塑造的角色。此次解雇对华政策团队,意味着未来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将更加个人化,其不确定性也会随之增强。
特朗普(资料图)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特朗普虽然对团队进行了大换血,但他在对华态度上不会轻易放弃打压的想法。美国长期将中国视为重要竞争对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意图不会轻易改变。但另一方面,特朗普也不敢与中国彻底翻脸。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工业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是美国国债的重要持有国,在美债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同时,中国在稀土等关键资源领域的优势,也对美国的军工、高科技等产业形成制约。例如,中国对高性能钕铁硼磁体实施出口禁令,致使美国F-35战机关键部件交付周期延长。这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特朗普在制定对华政策时不得不有所顾忌。
白宫解雇对华政策团队这一事件,预示着美国对华政策可能迎来重大转向。未来,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或许会在强硬与缓和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部分利益集团的诉求以及自身政治目的,特朗普可能在某些领域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另一方面,鉴于美国国内经济困境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他也可能尝试在部分问题上与中国进行对话与合作。但无论政策如何变化,中国都应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