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技企业间竞争的白热化,网络空间已成为商业竞争的新战场。利用“黑公关”手段,通过捏造事实、恶意攻击、操纵舆论来损害竞争对手声誉、误导消费者、甚至影响资本市场表现的现象屡见不鲜,并呈现出组织化、专业化、隐蔽化的趋势。
5月19日,小米公司法务部宣布,此前报案的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网络黑公关案件已告破。据披露,该犯罪团伙自2024年底开始活动,利用文案自动生成软件捏造关于小米的虚假信息,并操纵近万个社交媒体账号进行恶意传播和炒作,采用煽动网络对立情绪、踩一捧一等方式,严重诋毁小米公司形象,尤其是在小米汽车等近期备受关注的热点事件中推波助澜,意图干扰正常的市场讨论和消费者认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转发了此微博,表示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对造谣、抹黑等侵权行为,小米将坚决以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近期频频发布涉诽谤案诉讼获胜的信息。就在此前不久的5月14日,小米刚刚赢得了一起针对某自媒体平台的网络诽谤诉讼,法院一审判决认定该平台发布了诽谤性信息,损害了小米声誉,责令删除侵权内容并赔偿人民币6万元。
5月13日,小米宣布在与竞争对手聚好看的商业诽谤案终审中获胜,法院维持原判,认定聚好看通过其官方微博账号发布虚假和误导性信息,侮辱和诽谤小米,损害了其商业声誉和产品商誉,构成商业诽谤,并判决对方赔偿小米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人民币55万元。
当前,随着自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兴起,在提供信息传播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谣言传播的门槛和速度。可以看出,小米近期频发“胜诉”通报,也体现出其在法律层面强硬应对网络负面信息、维护自身权益的例证。
封面新闻记者 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