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基于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项全新的教育制度——“庶吉士”制度。朱元璋继位后,为了使国家的政治快速恢复秩序,他迫切需要大量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自隋唐以来,中国的选拔人才主要通过科举制进行,科举制通过文学考试来决定进士的资格。虽然这一制度设立了相对公平的选拔标准,但它更多侧重于书本知识,难以选拔出真正具备实际能力的人才。朱元璋对此并不满意,认为这种选拔方式未能满足国家对实用人才的需求。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朱元璋决定对科举制进行改革。他废除了原有的科举制度,改为通过地方推荐优秀人才到京师选拔,类似于古代汉朝的察举制。然而,汉代察举制虽能发现一些有用的人才,但也容易出现徇私舞弊等问题,最终仍不适合广泛推行。
因此,朱元璋最终决定恢复科举制,但对进士进行进一步的选拔和培养,以确保选拔出来的进士具有更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一制度的核心便是“庶吉士”制度。庶吉士是从进士中再次筛选出一部分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进一步进行培训,为国家储备合格的政治人才。这里的“庶”指的是家境贫寒的学子,而“吉士”则意味着这些学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合起来便是指出身贫寒却才学出众的学子。
关于庶吉士制度的创立时间,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一制度最早设立于明朝初年,而另一些则认为应当追溯到洪武十八年。之所以存在分歧,主要是因为《明史》对这一事件的记载前后存在矛盾。《明史·职官志》中提到:“庶吉士,自洪武初有六科庶吉士。十八年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者,俱称庶吉士。”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庶吉士制度的创立确实发生在洪武年间。
朱元璋创立庶吉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新科进士能够“观政于诸司”,即让他们在政府各部门担任见习生,通过观察和学习积累经验,为日后更好地进入仕途做好准备。科举制度在初期,由于国家急需人才,进士科出的学子往往可以直接获得官职。然而,随着明朝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进士人数逐年增加,但国家的行政编制并未相应扩充,新晋的进士们难以立刻得到职位。庶吉士制度的实施,既有效缓解了这种人才过剩的情况,又能够对这些未曾经历世事的士子进行实质性的锻炼。
名义上,庶吉士的管理归翰林院,但最初,庶吉士并不完全归属翰林院,而是分布在翰林院、承敕监、六科等多个衙门。直到永乐二年,永乐皇帝决定将所有通过廷试选拔的庶吉士授予翰林院职务,庶吉士才正式成为翰林院的专有职务。
庶吉士的选拔一般是在进士科的第二甲和第三甲之间进行。二甲和三甲的进士需要提交自己在平时创作的诗文、策论等作品,经过礼部的审核和编号后,送交翰林院进行初步筛选。如果考生的文章与其原作风格相符,就进入了预选阶段。随后,礼部和内阁会进行更为严格的考核,只有通过了考核的进士,才会被正式选为庶吉士。
进入翰林院后,庶吉士们会接受严格的管理与考核。馆师负责监督和指导他们的学习,馆课是他们日常的学业任务,而阁试则是每月一次的考核。庶吉士们在通过了三年的学习后,如果成绩优异,就可以被授职。如果表现不佳,也能获得科道或部署官的职位,继续服务于国家。
庶吉士学成后,一部分优秀者会继续留在翰林院,担任编修、检讨等职务,这些职务是皇帝的文学顾问,享有与内阁大学士共同决策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翰林院的职位成为了明朝内阁的重要来源。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内阁成为了实际决策中心,许多阁臣都是翰林院出身,庶吉士也成为了内阁的重要后备力量。
然而,尽管庶吉士制度提供了许多晋升机会,但成为庶吉士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成功。庶吉士制度本身的竞争十分激烈,只有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才能在众多进士中脱颖而出。对于那些未能留在翰林院的庶吉士而言,他们也可以通过担任给事、御史等科道职位,继续为国家效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庶吉士制度逐渐得到了加强。到了正统年间,庶吉士的大多数成员都能够留在翰林院工作,成为翰林官的储备力量,而不再被派往地方任职。这一变化表明,庶吉士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也更加注重培养高层次的国家管理人才。
尽管庶吉士制度在明朝后期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改革,但其对国家的贡献仍然不可忽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内阁大学士、翰林院学士等,都出自庶吉士之列。庶吉士制度虽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公平和腐败等问题,但它的意义仍然深远,清朝继承了这一制度,使得它在中国历史中延续了近五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