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网友发布视频称, 自己两年前的哭泣自拍照片被黄色网站、不良广告多次盗用,甚至与“高潮针”等敏感话题关联。尽管她在网络平台多次投诉,但始终未能解决,两年间饱受困扰,此事引发公众对肖像权、名誉权保护的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肖像权侵权频发,常见行为包括以营利或侮辱等目的未经同意使用他人肖像、超范围使用肖像等。”徐宁欣表示,在维权途径上, 受害者可向法院提起人格权纠纷中肖像权侵权诉讼、名誉权侵权诉讼,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若平台未及时处理侵权内容,可主张其承担连带责任。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刑事责任,或向相关部门举报违法信息。她强调,维权首先要及时保存证据,如对侵权网页公证,记录传播数据;其次要求平台删除内容,涉色情信息可直接报警;若侵权方身份不明,可起诉后申请法院要求平台提供信息。紧急情况下,可利用“人格权禁令”制止侵权行为。
在法律责任方面,徐宁欣表示, 盗用者需承担经济与精神赔偿,情节严重将面临治安处罚或刑事追责;若涉及色情牟利,最高可判无期徒刑。平台未尽审核或处理义务,也需承担相应民事侵权责任。
如何预防此类风险,徐宁欣提醒,公众发布照片时应注意隐私设置,避免公开高清原图,添加水印,谨慎授权第三方使用,并定期用“以图搜图”功能排查盗用情况。发现照片被盗用,应立即存证,联系平台投诉,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此外, 日常生活中三类照片切勿随意发布:手持身份证或白纸照含个人敏感信息,易被用于身份盗用;火车票、登机牌等票据类照片含姓名、行程等信息,条码或二维码可能被破解;家门钥匙、车牌等照片可能暴露个人位置与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