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体聚焦 | 英媒:美国的制度性选择让贫困人口不断增加
创始人
2025-11-24 08:47:54
0

英国《卫报》11月23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而美国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美国的制度性选择,导致贫困人口规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英国《卫报》网站截图

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美国却有数百万“3美元贫民”

文章引用世界银行的数据指出,1990年时,中国还有9.43亿人每日生活费不足3美元(以2021年美元计价);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为零。而美国却并未取得如此成效。目前有超过400万美国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25%——依靠每日不足3美元的收入勉强度日,这一数字是35年前的三倍多。

△《卫报》援引世界银行的图示(世界银行通常以“每日3美元”作为极端贫困线)

美国并非“做不到”,而是“选择不做”

文章称,这些数据与美国自我宣称的持续成功并不相符。美国的生产率在发达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但并没有因此转化成更均衡的社会分配。

《卫报》认为,一个社会的成功程度取决于这个社会如何使用自身创造的财富,以及如何分担失败带来的成本。与中国不同,美国并未向在贫困线边缘勉强度日的人群提供太多帮扶。尽管美国的人均经济产出高于中国,但美国的赤贫人口数量却超过中国,这其中原因并非经济能力不足,而是政策选择不同。

贫富差距持续拉大:贫困份额跌至“发展中国家水平”

文章指出,美国收入不平等的状况早已广为人知,但其收入分配持续失衡、甚至不断恶化的程度仍令人震惊。

1980年,美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总收入规模大约相当于最富裕的10%人群收入的52.5%;

2000年,这一比例降至48% ;

2023年,进一步下降至42.5%;

与此同时,贫困群体的收入所占国民收入份额正降低至发展中国家的水平。2000年至2023年间,美国最富裕的前10%人群的收入增速,是最贫困10%人群收入增速的两倍多。如今,美国最贫困的10%人口仅获得全国收入的约1.8%,这与玻利维亚等发展中国家水平相当。

市场因素之外,更关键的是政府选择

文章认为,美国贫困率居高不下,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政策导向的长期取舍。

以特朗普政府为例,其“大而美法案”(大规模税收与支出法案)以及几乎不加区分的全面关税措施,预计将推高美国内大量日用品的价格、削弱企业投资与就业。与此同时,因大幅削减医疗补助与《平价医疗法案》补贴,数百万人被迫面临更高的医疗成本。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评估认为,这些政策的综合效果将导致除最富裕的20%人群之外的所有美国家庭收入下降,其中最贫困的10%家庭收入将减少7%。

跨越数十年的两党共识:不断偏向富人

文章指出,美国对贫困群体的冷漠并非是某一届政府所为,而是民主党与共和党在过去50年的共同趋势——以“市场效率”为优先,而非解决美国日益加剧的收入差距问题。

数十年间,几乎各届美国政府都出现“富人收入增长超过穷人”。

文章说,耐人寻味的是,尽管特朗普声称自己代表的是那些被冷漠的经济力量所压迫的普通美国工人,但其政府的各项政策实际上正在加深美国资本主义的固有痼疾。

来源 |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

编译 | 李修莉

签审 | 贾延宁

监制 | 邹浩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乌代表团成员:和平计划的修改处... 当地时间23日,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乌梅罗夫通过社交媒体表示,他是当天参加乌美日内瓦会谈的...
骆清铭:推行制度创新建设 构建... 李昉、实习生鲁果 编者按: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正深刻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日前,“2025世界大学校...
涉案金额超亿元!这个犯罪团伙为... 最信任的合作伙伴,竟成了最危险的商业间谍;看似寻常的标书协作,竟暗藏精心设计的陷阱。 近日,海南警方...
政策加码 推动工业互联网“向智... 经济参考报记者 郭倩 5G基站总数达到470.5万个,建成超过2万张工业5G专网;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
政策东风劲吹 绿债市场量质齐升 未来哪些绿色赛道最具确定性?专家表示:“技术成熟叠加政策加码,可再生能源及储能、新型电力系统将是核心...
全球媒体聚焦 | 英媒:美国的... 英国《卫报》11月23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而美国的表现却不尽如人...
如何化解朋友借贷纠纷? 朋友之间难免有借贷纠纷,比如借钱不还、催款伤感情,从八字 “比劫调和” 和《易经》“信而有征” 的道...
无主遗产何去何从 遗产管理人制... 当生命落幕,留下的不仅是过往的印记,还有需要依法处置的遗产。从继承人众多的家庭纷争到无主遗产的归属难...
海南省出台精简自动许可证监管方... 近日,省商务厅、海口海关、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精简自动许可证监管方案(...
日本政治经济学者:高市早苗故意... 近日,日本政治经济学者滨田和幸表示,历代日本首相、日本政府都没有触及这条红线,而高市早苗故意发言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