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丈夫陈志平(化名)分居20年的郭娟(化名)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给儿子攒的16万元结婚钱,竟然因为丈夫的所谓“债务”被强制划扣,而且这笔债务还是经过线上调解,并有调解书的签字为证。
无故背上债务
16万存款被强制划扣
“检察官,我卡里给儿子结婚的钱全被划走了。我连法院的门都没进过,怎么就成被告了?”2023年3月,翔安区检察院检察官洪文海接待了郭娟,这位独自抚养儿子20年的母亲,在儿子婚礼前夕发现账户内16万元存款被强制划扣。
时间倒回至1996年,郭娟与陈志平结婚,2003年因家庭矛盾分居后,陈志平彻底消失。20年来,郭娟在福清靠做家政服务独自抚养儿子,省吃俭用存下这笔钱。然而,某工程公司突然以一份《民事调解书》为由,要求她与丈夫共同偿还60万元债务。
更蹊跷的是,这笔债务纠纷已经完成调解,调解全程通过线上完成——法律文书发送至一个“147”开头的陌生号码,但调解协议中“郭娟”的签名与她本人的字迹完全不同。
“调解需要双方自愿,一方缺席如何达成协议?”带着这样的疑问,翔安区检察院决定成立办案组介入调查。
线上调解的签字
竟是丈夫找人冒充
办案组很快锁定三大核心疑点:电子送达是否合法合规?线上调解身份是否真实?债务关系是否客观存在?技术溯源发现,线上调解平台当时无“人脸识别”功能。调取调解录像后,真相浮出水面:一名全程低头躲避镜头的女子冒充郭娟签字。经与户籍照片比对,确认此人并非郭娟。更关键线索来自对147号码的追踪——办案组跨越厦门、福州两地,辗转三家营业厅,最终确认该号码登记人正是郭娟的丈夫陈志平。
至此,证据链逐渐闭合:陈志平与案外人冯琪(化名)合谋,利用线上调解平台的技术漏洞,由冯琪在网吧冒充郭娟参与调解,结果导致错误认定陈志平单方提供的号码为夫妻共同联系方式,致使郭娟“被负债”,严重侵害其诉讼权利。
2023年8月,法院重新作出民事调解,免除了郭娟的民事责任,并退还郭娟全部款项。同时,升级线上平台,引入实名认证功能,堵住技术漏洞。对妨碍庭审的陈志平及冒名女子冯琪依法分别处以罚款3万元及5000元。监督案结束后,郭娟收到了失而复得的16万元。
据悉,此案已入选最高检发布的审判程序违法监督典型案例。
检察官说法
在全面掌握证据后,翔安区检察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构建起立体化监督体系:从程序纠偏、责任追究到机制完善三个维度精准发力。针对履行身份核验义务、实施电子送达及线上调解平台技术缺失等问题,建议及时堵塞漏洞;对陈志平、冯琪合谋冒用身份,伪造调解合意的行为,依法惩处,震慑诉讼欺诈行为;着眼社会治理层面,促成“线上生物识别验证+线下地址确认”双轨核验机制建立。
从冒用手机号、伪造签名的表象抽丝剥茧,直指虚假诉讼损害司法权威的核心问题;在纠正程序违法时,从具体法律条文中深刻领悟法治精神——不仅依据《民事诉讼法》电子送达规则指出程序瑕疵,更通过推动线上诉讼规则升级,让“技术漏洞修补”升华为“司法为民实践”。
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通讯员 张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