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孟健 通讯员/谭静宜)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广州互联网法院建设高水平互联网司法的五年规划(2024—2028)》(下称《规划》),针对网络流量造假、未成年人充值、个人信息泄露、AI合成伪造、虚拟财产流通、大数据“杀熟”、会员自动续费、网络暴力等乱象和新型司法问题,聚焦数字社会治理领域,提出8个方面40个要点的司法治理方案。
当前,数字权益保障领域存在网络账号权益不明确、虚拟财产保护规则不足、个人信息泄露、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有待提升、网络消费者权益受损等典型问题。
《规划》对人民群众数字权益保障作出回应,首创性地将网络账号权益及法律属性列为规划工作重点,妥善解决实践中常见的网络账号权属、收益分配等问题。惩治网络账号流量造假行为,支持平台采取限制、封控等自治措施,及时移送网络黑灰产犯罪线索,全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针对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社交平台中涉未成年人网络黑灰产、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等乱象。《规划》提出,引导网络平台科学利用账号管理、内容管理、算法治理等方式,落实未成年人用户识别机制、防沉迷措施、网络暴力防治机制,及时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构筑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乱象侵袭的“防火墙”。
聚焦保障公民个人信息权益,《规划》明确,结合应用场景厘定个人信息范围,区分个人信息权益与具体人格权利的界限,准确把握相关法律竞合时的法律适用标准。明晰个人信息处理司法规则,划定具体处理事项下的有效告知同意认定标准,正确理解个人信息合理使用规则,结合信息类型和处理场景细化敏感个人信息裁判标准。
数字市场是指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载体进行交易与交流的经济活动领域。《规划》提出,一方面要强化平台责任,推动建立相关规则制度,完善大型平台经营者“数字守门人”义务;另一方面,依法保护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方的合法权益,为推动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等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提供司法实践例证。
针对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规划》专条规定了人工智能向善发展司法引导,审慎确立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责任,探索厘清训练数据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物版权认定标准等问题。此外,严厉打击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服务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