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市道外区法院法官马晓辰,通过一张思维导图,成功拆解了一起四人间的持续7年的房产纠纷。
一处房产引发多起连环诉讼
原告小李将张大姐作为被告、小李的亲姑姑作为第三人提起了诉讼。据小李介绍,小李的父亲原来承租了一处公产房。他父亲去世后,产权单位通知其房屋要被征收,让他去办理买断手续,就可以拿到征收补偿款。
然而,小李办理买断手续时发现,征收部门登记的被征收人竟然是陌生人张大姐。原来,此前该公租房一直是小李的姑姑在住。“7年前,她背着我把房子卖给了老王,老王又转手把房子卖给了张大姐。”小李告诉记者,该房产的三方纠纷由此揭开……
后经协商,由小李给张大姐18万元作为补偿,房子的征收补偿款归小李所有。当天小李向张大姐支付了17万元,剩下1万元等征收的事情办理完之后再结算。
再后来,老王起诉小李的姑姑,让其赔偿给他18万元。案件最后和解,小李的姑姑给了老王16万元。但小李对此并不知情,最后合计自己和姑姑一共拿出去33万元了。所以,小李现在要求,张大姐把给她的17万元还给自己……
抽丝剥茧 还原房产买卖纠纷全貌
据介绍,李姑姑2017年把房子以9万元的价格卖给了老王,合同承诺:“若此房有争议,双倍赔偿购房款”。此后,老王又将房屋以13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张大姐,向张大姐承诺:“若此房有争议,双倍赔偿购房款”。后来小李找到张大姐,两人协商小李给张大姐18万元,张大姐因为小李承诺的1万元尾款迟迟没有给付,认为自己权利受损,就于2022年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但是张大姐没有起诉小李,而是将老王列为被告,认为老王违约,要求老王按照当初的承诺,赔偿双倍购房款26万元。
由于合同约定明确,这起案件,法院支持了张大姐的全部诉讼请求。之后,老王认为,自己承担了赔偿责任。但李姑姑同样也违约,于是老王起诉李姑姑,要求李姑姑按照承诺向其赔偿双倍购房款18万元。这起案件,法院也支持了老王的全部诉讼请求。
对整个事情的经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法官决定,依职权追加老王为本案第三人并拨通了老王电话。经过一番劝说与释法析理,老王表明会按时参加庭审。庭审中,四个人均陈述了自己的经历:
张大姐诉老王一案,法院判决老王赔偿张大姐26万元,判后二人私下达成了和解。二人将小李付给张大姐的17万元扣除后,协商由老王再给张大姐5万元,但是此事小李和李姑姑并不知情。
老王诉李姑姑一案,法院判决李姑姑赔偿老王18万元,判后老王申请了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二人达成和解,由李姑姑付给老王16万元。
图片由道外法院提供
复杂纠纷法官一张图拆解
至此,7年、四人间纠纷的前因后果彻底清晰了:房子经过了多次转让、当事人互相和解、款项回转……但难题接踵而至:如何破局?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当事人之间出现了利益差呢?
小李、李姑姑都认为:“因为这一处房子,最初协商的结果是再拿出18万元,事情就彻底解决。现在我们一共拿出33万元了,这钱一定得要回来。”
张大姐也觉得亏了:“我合理合法买的房子,不仅征收款没拿到,现在还成了被告。”
“中间商”老王则认为:“都是因为小李一家和张大姐他们之间没处理好,才把我牵扯进这么多次诉讼,我本来就是在中间赚了个卖房的差价,事情跟我没关系。”
庭审结束、四人都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后,法官对于整个事情的关键点都有了判断。当晚,法官将款项流转过程简化成了一幅思维导图,来寻求这道特殊“数学题”的答案。通过图形的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老王最初在中间赚取了卖房差价,而后又分别与张大姐和李姑姑达成和解,才造成了各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利益差、信息差。张大姐整个过程中,并未获取不当利益。所以,法官认为破局突破口在于老王。
法官:“中间商”补偿原告 7年纠纷终破解
庭审结束第二天,法官从法律的角度向小李释明,本案他的诉求难以得到支持;再从情理的角度,向小李分析,产生本案一系列纠纷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亲姑姑无权处分房屋,劝导小李退让一步。小李最终接受了,表示可以作出适当让步。
第一步成功迈出去了,接下来是更为艰难的第二步:关键人物老王。跟老王谈这个话题之前,法官先询问了一下老王的近况。后向老王释明了法律规定,并跟老王说整个过程中,他确实多得到了一部分钱,这钱归根结底是要返还的,尽早将这件事情处理完自己也安心,可以好好养身体……经过一番苦劝说,老王最终接受,表示可以拿出一部分钱给小李。
在法官协调下,双方确定了和解方案:由老王一次性给付小李9万元,由此房引起的纠纷至此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