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朝阳区检察院受理的非法集资案件居金融犯罪案件首位,且占比极大,案件受理数占同期金融犯罪案件受理数的92.8%。1月4日,朝阳区检察院发布2022年至2023年度《金融检察白皮书》通报了相关情况,并针对犯罪分子紧跟金融创新热点、量身定制“投资项目”等案件特点,向市民作出防范提示。
《白皮书》显示,从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朝阳区检察院受理金融犯罪案件773件1809人。2023年与2022年同期相比,金融犯罪案件数量和人数分别上升了12.4%和23.8%。
从罪名看,2023年该院受理的金融犯罪案件主要集中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等非法集资类犯罪、涉及金融业务的非法经营犯罪、洗钱犯罪以及信用卡诈骗犯罪等,其中非法集资类案件数量为717件仍居于首位。
朝阳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胡静介绍,在非法集资类案件中,案件形式不断升级演变,一些犯罪分子紧跟社会热点锚定金融创新改革,将私募基金、区块链、“元宇宙”、虚拟货币等新概念作为宣传噱头,进行非法资金募集。
还有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信息后,针对不同群体的多元投资需求,量身定制“投资项目”,并进行“对口”宣传,实现精准收割。如利用老年人信息脱节、关注身体健康、缺少子女陪伴等特点,以保健品、养老服务、古董拍卖为切入口,通过高利返息诱惑加以嘘寒问暖的温情推销,使得老年人一步步入套,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此外,多数案件中,存在着海量的银行流水,资金流转错综复杂,给追赃挽损工作开展也带来了极大难度。
为了应对非法集资类案件的挑战,朝阳区检察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包括推进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加强追赃挽损工作等。根据《白皮书》数据,去年该院审结的金融犯罪案件中,89.99%的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追赃挽损工作率达到56.15%,追回的金额超过数亿元。
面对无孔不入的金融犯罪,老百姓如何守好自己的钱袋子?检察官发布防范提示:
一是做到对高息诱饵不动心,多数情况下明显偏高的投资回报很可能就是投资陷阱。要知道,超过国家规定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高息不受法律保护。
二是不要迷信老板实力、企业背景,而是要通过政府网站查询相关企业是否合法注册,是否具备发行、销售公司股票、出售金融产品以及开展存贷款业务的主体资格。
三是对于新型非法集资套路要时刻保持警惕,对当下热门概念炒作也要保持冷静。及时关注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发布的非法集资风险提示,如遇到涉嫌非法集资行为,应当立即举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蕾
流程编辑:u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