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高新区(新市区)公安分局各基层派出所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抓手,创新探索各类矛盾调解方法,着力推动“枫桥经验”落地生根。
“加”强排查早发现,立足实际优服务
“现在小区群里很少看到邻里矛盾出现了,社区民警来家里走访时主动了解我们的近况诉求,叮嘱我们遇上矛盾要冷静,心平气和去处理或者求助。”记者在钻石城派出所辖区采访时,辖区谢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钻石城派出所所长祁燕军说,该所依托“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进行矛盾纠纷摸排,及时发现辖区存在的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防止升级或转移。
日前,民警郑彦军在长春南路美林花源小区走访时了解到居民何先生的烦心事。
“她把臭鞋子放在门口,不但占用公共空间,还导致走廊产生异味,和物业反映也不管用。”何先生告诉民警,邻居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和家人的生活品质,他多次提醒,但对方依然我行我素,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也渐渐变得紧张起来。
了解情况后,郑彦军邀请两家人到派出所进行调解。邻居杨女士说,公共区域也有自己的一份,自己将鞋子放在自家门口,没有堵住对方进家门的路,况且何先生语气态度恶劣,自己并不想与对方沟通。
调解现场,双方各执一词。于是民警将两人分开,倾听双方各自的想法,分别劝导。经过近2个多小时的努力,冷静下来的双方愿意各退一步,杨女士答应把鞋架拆除,何先生也表示以后会好好沟通,不会为了此事影响两家邻里关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当时我也在气头上,语气不好,我们应该好好商量解决。”两家人握手言和,重拾邻里情。
记者了解到,现在钻石城派出所年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980起,服务群众满意率高达99%。同时,派出所8名民警担任辖区社区副书记,参与社区工作、扎实入户走访,把过去的“群众找警察”变成现在的“警察找群众”,坚持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
调后问效“除”隐患,持续回访暖人心
矛盾纠纷不完结,跟踪问效不解除。家住迎宾路的李先生接到高新区(新市区)公安分局迎宾路派出所副所长王耀江的回访电话。
“没想到,我们之间的矛盾派出所前面给调解处理好了,今儿又专门打电话问,这些民警真的负责任,我感觉心上暖和的很。”李先生说。
事情发生在一周前,李先生开车下班回家,车辆刚驶入小区,电话铃声响起。他将车停在小区足球场边缘,接起女儿的电话。这时,一个足球从天而降,挡风玻璃应声破损。
足球的主人是15岁的小亮,看着从汽车上下来满脸愤怒的驾驶员,他赶忙打电话向父亲求援。小亮的父亲李先生下楼与李先生协商,但两人由于赔偿金额发生了争执进而产生肢体冲突。
“这种情况适用于治安调解。”王耀江想,作为主管案件的副所长,他不认为“成案即需处罚”,解决双方的“心理疙瘩”更重要。他邀请双方坐进派出所矛盾纠纷调解室,为两人端上热茶,询问事情始末与诉求。
“我的挡风玻璃都被砸裂了,你不该赔偿吗?”
“那也不至于3000元!一个挡风玻璃哪儿值3000元?”
“根据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李先生在体育训练竞技场所旁停车,不但属于违停,还理应知道对抗性足球运动的危险性,应自己承担相应风险,自负部分损失。”明确了双方争论的焦点,王耀江普法又支招,“可以将车开到修理厂委托第三方定损来确定赔偿金额。”
随后,两人达成调解协议,决定自行前往修理厂定损后协商赔偿。
李先生通过电话告诉记者,目前他的车已经修理好,双方各负一半责任,对方也已经为自己赔付完成。
王耀江说,“回访机制”是该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机制之一,定期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回访,就是把小事做实,有效巩固调解结果,进一步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营造辖区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记者 张梦婷